十年格局嬗变启示录之国际联号们的再进化
( 亚彧)如今的中国,是个让国际酒店既憧憬又头疼的地方--因为酒店业单纯复制的时代已经终结,但是市场的诱惑依然存在。这个新兴市场充满着变数,区域差异性更大,人员流动更快,业主方的需求各异,甚至有的准备成立自己的酒店管理公司……
和10年前,甚至5年前的光景不同,这些过去曾经在与业主谈判中表现强势的酒店服务商--通常是酒店运营商挑选物业和业主,如今因为激烈的行业竞争,而失去其在谈判桌上的优势。
他们将本土化进行到底
在同业竞争加剧的形势下,为了最大限度地扩大中国本土市场份额,各大酒店集团也各出奇招。有的通过占有本地的独一无二地理位置来获取青睐,有的加大"中国风"设计,甚至有的直接推出本地化品牌。例如,雅高集团为中国市场定制新品牌"美爵",洲际推出为中国旅客打造的"华邑"酒店……
"中国酒店市场已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因此国际品牌们纷纷向'本土化'寻找突破口。"在21世纪酒店业高峰论坛上,许多参会的酒店老总们如是指出。
金陵酒店管理有限公司总裁陈雪明表示,从竞争角度来看,品牌本土化可以减少品牌磨损,"高端品牌进入二三四线城市存在一定问题,一线与三线城市品牌价格完全不一样,会对消费市场造成混乱,对品牌有一定磨损。"
他们在嬗变中走向成熟
有人认为,国际酒店集团在谈判桌上的优势丧失,是一种"没落"的表现;而品牌本土化则是"穷途末路"之举。
其实不然。只不过,战略决策不同,决定了战局的方向。
"本土品牌在觉醒、在奋起直追,国际品牌也没有停滞不前,更没有固步自封,而是不断调整、改变中。"特约评论家、酒店职业经理潘少峰如是表示。
国际品牌根据市场和消费者消费倾向的变化调整自己的经营策略、品牌定位和内涵。当看到在华酒店本土客源比重在增加时,就把工作中心转到了中国品牌的建设上来。他们意识到,再强的品牌优势、再强大的全球销售网络,如果缺乏本土消费者的认可,不能适应他们带有很强本土文化消费特色的需求,是最终成功不了的。
因此,针对中国本土客源比重加大、消费心理不同的市场状况,在既保持其原有品牌定位、服务对象不变的前提下,又在软硬件上融合了中国本土地方文化的特色,就成了国际品牌酒店的首选。
潘少峰认为,这是国际酒店集团对中国市场的了解与清晰判断,是对中国本土客源这一巨大消费群体消费习惯的充分认知和深刻理解,也是一种"产品"的创新。
"目前国际品牌酒店既非'日薄西山',也不是'金玉其表、败絮其中'的没落,而是他们在中国酒店市场的一种'转型'、一种'嬗变',是其中国市场发展战略成熟的表现。也许正是通过这种'转型'和'嬗变',国际品牌酒店又会进入到一个提高的阶段,即更适应中国市场,更贴近中国消费者,通过转型期继续与中国本土'觉醒'的品牌酒店再战'沙场'。"潘少峰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