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格创业CEO周贺:办公就在家门口
(讯)7月29日,由中国饭店协会公寓委员会和空间产业联盟联合主办,当代置业、新莓科技和空间研习社联合承办,战略合作媒体支持的"中国空间产业联合论坛"在北京当代MOMA蔓兰酒店召开。本次活动秉承"共享是你我,联合成我们"的理念,围绕"联合"这一主题进行展开,来自倍格创业的创始人、CEO周贺发表了题为《办公就在家门口》的主题演讲。
据悉,倍格创业是当代置业旗下"19个葫芦娃"之一,首个空间已爆满并赢利,刚刚拿到500万美金Pre-A融资;第二个空间也已经在上海落地了,联合了民宿短租、长租公寓和商业配套,真正实践以用户为中心的生态空间。
以下为完整演讲实录--
周贺:今天上午的时候很可惜,因为跟我们入驻的企业在沟通新的合作,所以中途离开了一段时间。但是一直在通过我们的微信群在关注着这个会场里面所有的动态。其实感觉从上午几个嘉宾的分享,大家都已经把自己的商业模式提升到了资源整合的高度上,大家都在提怎么能够找到更多的钱,怎么能够找到更好的资源,怎么能够把成本降到更低,最后把自己变成资源整合型的公司。
在空间行业里面,并不一定只有资源整合的公司,才会有一个很好的发展平台,其他类型的公司也会发展得非常好,在未来也还会有很多的创业者,重新进入空间运营这个行业里面。
中国的经济其实发展到今天,处于一个快速转型期,我觉得,所有的转型期要经过几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人口红利阶段。
第二个阶段是模式红利阶段。
第三个阶段是效率红利阶段。
最后一个阶段是第四次工业革命,也就是大数据红利。
我们只要抓住了这四个阶段中的任何一个或者几个,就会把成功的速度加上一个翅膀,更容易享受到这个社会给我们带来的红利。
中国现在其实更多的处于一个从人口红利向模式红利转型的阶段,美国已经到了模式红利,科技红利向效率红利、大数据红利转型。目前在空间运营的行业里面,我真的觉得没有一家像BAT这样只能够通过大数据竞争找到差异化的机构。
我今天分享的主题是"办公就在家门口",通过这个主题探讨能够不能把人口红利、模式红利、效益红利延展得更好。中国城镇化给中国房地产带来了非常多的红利因素,全民创业也是给空间运营行业这个产业带来了特别好的一个强推力。我们从数据上可以看到,目前在美国自由工作者的数量已经达到了总工作人口的35%,而中国刚刚到16%以上。但是不可忽视的是,在中国80、90年代的工作者,已经占据了所有工作者的半壁江山,而伴随着创业环境的改变,我相信在未来的一段时间里面,很有可能社区办公这个业态,就会类似于餐厅、咖啡厅、社区银行,类似于其他的商业业态,成为一些高端社区商业配套的标配,进入到社区商业的阵容里面。
而未来的一段时间,人口红利依旧会继续迸发,所以我们今天在座的空间运营的玩家,其实也是看中了目前的人口红利带来的一个方式。
在人口红利之后,我特别想跟大家分享一下,就是模式红利,任何一个行业模式红利其实能够给我们带来一个时间段的红利因素,这也是我们非常非常看中的。
在过去,一个企业的办公要么在民宅,要么在写字楼。而慢慢的随着空间运营这个行业的深化,我们出现的孵化器、联合办公、服务式办公到底有什么区别,只不过大家抓住了差异化的业态,在这个业态里去发展。
任何一个行业都会面对非常激烈、硬碰硬的竞争,当模式红利消耗殆尽的时候,所有的模式红利就会专项为效率红利。其实效率红利就是两个点:我能不能拿到更便宜的地,花更少的钱干更多的事,能不能做到招商快速的实施,这个红利我们认为现在大家都在做。第二层的效率红利一直在思考,除了我们享受社会给我们的红利以外,还能不能生产出一些红利,让创业的公司速度变得更快,他找所有的钱能不能通过我们给他的资源,变得更加的有效率。其实到最后你会发现,包括刚开始做的时候,我一直也在跟团队强调,倍格的成功一定是基于所有入驻企业的成功而成功,所以我们并不是一个效率红利的唯一吸收者,而更多时候是希望把自己变成效率红利的供给者。
效率红利继续的延伸,慢慢的到更成熟的一个阶段的时候,我们会形成大数据。其实大数据这个概念只会出现在一些非常成熟,并且在成熟行业里面的巨头和寡头之间竞争的时候才会出现。电商的大数据我相信大家都已经非常理解了,比如说淘宝的推送,比如说精准营销,我在美国的时候还见过美国选举大数据的分析软件,来分析选民的投票习惯。在众创空间这个行业,我们也一直在思考,能不能通过一些数据帮助入驻的公司提升它的效率。其实创业公司真的特别简单,你能不能告诉他你的客户在哪里,什么样的合作伙伴是适合你的。我相信,这几个点都做好之后,大数据的红利慢慢就可以实现。当然这个大数据红利,今天谈还稍微有点远,但是我相信只要有人口红利,就可以很快速走到大数据红利的这条路上来。
跟大家谈了很多,其实也是倍格做这个行业的初衷。回到今天的主题,就是家和办公的关系。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昨天拍了一个小视频,希望还是通过这个场合快速跟大家做一个分享。
其实很多客户在选办公室的时候,某种程度上不亚于选他自己的一个家。在硬件上,每一个人的关注都不一样,但是地理位置、配套、所有的灯光、恒温恒湿等,这些都是很多运营商在重点研究的,也是我们在不停优化的很重要的一个环节。
我们服务的客户有80后、90后,甚至是00后的工作者,未来在一段时间里会越来越多,但是他们的工作习惯和工作时间已经完全发生了变化。我们过去理解,工作时间就是早上8点到12点,下午1点到5、6点。但是90后的工作时间真的不是这样,我们有一个96年的小孩,负责我们的自媒体,他每天的工作时间是上午11点见不到他,晚上11点还跟你谈工作。你根本没有办法摸到他每个时间段做什么具体的事情。所以这就给办公提出了一个更高的要求,应该把他的生活、娱乐等等很多的因素穿插在一起。所以在考虑办公标准模型的时候,进一步思考,除了办公以外,我们做了一个分析,他的生活区、配套区,我们还有哪些能做的,还有哪些能够让客户在他没有想到的过程中,就给他提供到一些诉求,这也是倍格进一步考虑的一些情况。
其实工作并不仅仅如此,所有的创业者需要的服务也非常的多,很多的创业者想,我习惯把一个创业公司比喻到高考阶段的孩子,如果一个家长把他的事情都做好,那是非常好的。包括在倍格里进驻的公司,他所有的人力、所有的设计、品牌营销等等,我们一揽子帮他提供一整套的解决方案,其实还不仅如此。在倍格的背后,很多入驻的企业并不仅仅享受到倍格给他的生态,还可以享受到当当金融置业给他提供的所有生态,包括绿色金融、互联网金融、海外金融等,在金融、资金、客户、资源和供应商上,我们帮助所有的入驻团队共同的协调和成长。
最后我做一个小的总结,什么能够最好地体现出办公和家的关系?其实是若即若离。我们希望办公和家在一起,我希望我的工作时间是什么?每天我的家和办公室是用2到5分钟的步行距离,把我的时间成本降低,效率降低。我希望我的办公室的所有娱乐、文化、交流、社交配套都齐全,把日常所需的事情都能够解决。
因为这个平台特别好,我插一个小广告,刚刚有很多的朋友看到倍格在北京的空间,接下来我们在另外一个城市上海中山公园的场地也在装修的一个阶段,这个场地又是一个特别好的把家和办公融为一体的一个空间,空间的整体面积超过了一万平米,我们在里面做了1500平米的商业,1500平的公寓,做了健身室,做了咖啡厅,做了一些大家衣食住行都需要的点。在这个空间,我相信未来会有更多的合作伙伴和我们一起分享它。这个空间还需要4个月的时间跟大家正式见面,谢谢大家!
徐越:大家后台有没有看到跟周总互动的问题?
周贺:其实跟陈老师沟通特别多,任何一个初步的、刚从大学校园里面走出来的创业者,他在创业的过程中有可能成功,但是成功的概率相对而言会比较低。但是背靠一个大生态,有互联网的经验,我相信创业成功的概率一定会进一步的加速。90后的办公室和80后的区别特别大,目前在倍格的办公室里面,包括今天的装饰物,一年前我们都一样,西装革履在写字楼办公,但是到倍格里面你再穿得西装革履有点尴尬。
倍格2000多平方米的小空间里面,5只猫3个狗,穿着拖鞋、短裤上班的人越来越多,从9点到11点、12点上班的都有,下班就不好统计了,因为大家工作的时间阶段都不太一样。
刚才其实我们做了一个简单的梳理,倍格很多的过程去分解一下。
第一个最关键的过程就是选址,能不能找到优质的项目,并且把它打造出来。
第二个过程就是和合作伙伴把这个产品共同做出来,和设计单位、施工单位、上下游产业链的单位。
倍格做的很多项目前期投入不是自己的资金,我们通过当代另外的一家葫芦娃兄弟公司提供的一些资金降低成本,然后招商,和我们正常的运营期。
倍格在北京、上海、深圳有三个场地,属于我们自己的只有8个人,其他的我们控股的招商公司,我们控股的运营公司,控股的品牌公司等等,他们以另外的一个合作的形式,把他的服务传递给倍格。
徐越:刚才周总一口气把三个问题都回答完了,我是代表后台人问你。你是一个90后创业者,很多人在想90后和70后创业会有很大的不同,90后更多是会根据自己的兴趣来的。我们有一个问题想问问,你做联合办公,做倍格空间,会当成一辈子的事情干吗?你的兴趣什么时候达到高潮?什么时候忽然间就愿意做了?
周贺:我之前做海外地产的销售,做过商业地产,其实在我的本性里面,商人的属性我觉得更浓一些。所以我对倍格的要求很简单,每一个空间必须盈利,盈利最晚时限不能超过8个月,这就是对我们自己最强的要求。在满足这个要求的过程中,我特别希望能够满足我自己,包括我们团队和我们客户所有的个性化需求和一些小的愿景。但是商业就是商业,生意就是生意,还是要保证它盈利的本质。
徐越:你的空间里还有一个标配,除了宠物以外,就是啤酒。
周贺:对。我们入驻空间里有一家啤酒公司,我在他们家喝过不下30种啤酒,在倍格里面非常受欢迎,很多公司都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减减压。
其实很多的空间都面临着亏损的现状,刚开始这个行业很新鲜大家都在玩儿,当这个模式快速被复制的时候,谈不上什么商业机密了,这时候拼的就是硬实力,没办法的事情。
26个创客组织的创始人和联合创始人,他们都投钱了。我说得比较直白,虽然是内部创业,但是他们真的是把自己的钱投到了这家公司里面。在这种情况下,其实作为一个大的平台,就不用太关注那些日常的琐事,你几点上班几点下班,干了什么没干什么,就不用思考。当代提供一个大的平台,大的生态,在这个里面这20多家公司共同协助、互相促进,这是促进很多公司共同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