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云南网

国庆赏游乐山大佛 体验雕刻在石头上的佛教文化

发表于:2025-01-07 作者:第一云南网编辑
编辑最后更新 2025年01月07日,乐山大佛地处四川省乐山市,岷江、青衣江和大渡河三江汇流处,与乐山城隔江相望。是世界上最大的石刻弥勒佛坐像。乐山大佛又名凌云大佛,为弥勒佛坐像,通高71米,是我国现存最大的一尊摩崖石刻造像(摩崖石刻并非

  乐山大佛地处四川省乐山市,岷江、青衣江和大渡河三江汇流处,与乐山城隔江相望。是世界上最大的石刻弥勒佛坐像。乐山大佛又名凌云大佛,为弥勒佛坐像,通高71米,是我国现存最大的一尊摩崖石刻造像(摩崖石刻并非是石窟艺术)。大佛开凿于唐代开元元年(713年),完成于贞元十九年(803年),历时约九十年。

  从成都沿岷江南行一百多公里,穿过平羌江(岷江的古称)小三峡,就来到青衣江、大渡河(古称沫水)与岷江的汇合处。在这里,岷江自北向南流去;而大渡河则由西向东流人岷江。岷江东岸,群山连绵;其中,凌云山雄峙于三江合流处,壁立千仞,抵挡着奔腾汹涌的大渡河水。闻名中外的乐山大佛,就开凿在它上面。这座与凌云山浑为一体的弥勒大像,1200多年来,面对峨眉,慧眼微开,注视着滔滔大渡,浩浩岷江。

四川乐山大佛

四川乐山大佛

四川乐山大佛

  乐山大佛是唐代开凿的,是世界上最大的佛雕。作为文化现象,它是古代印度佛教文化与中国文化碰撞、融合的产物。它的修建与兴衰,反映着佛教在中国的兴衰过程。作为古代佛教文化遗产,它越来越受到人们的珍视。

巴蜀重镇 佛法早传

  大佛的对面,岷江西岸,即是乐山,这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和军事重镇。两千多年前,秦人已经在这里生息发展了。据《史记》载,秦孝文王(公元前250年左右在位)时,李冰任蜀太守,就在凌云山与其比邻的乌尤山之间,凿渠分洪,减杀水势,以利航行。这是由于乐山处在李冰所修的荚青衣道上,是个水陆要冲。荚青衣道起于成都,沿青衣江至乐山;再从乐山顺岷江南下至夹,即今天的宜宾,岷江在那里汇人长江。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利用"蜀身毒道",将夹青衣道延伸到云南曲靖,这就是有名的"五尺道"."五尺道"是后来汉代的"通西夷道"与隋、唐时代"石门道"的前身。从秦代起,由乐山就可以顺畅地直下西南夷区;沿大江,则可以至两湖,而通江海。对于以开拓西南疆土为目的的秦、汉统治者,乐山在政治、军事和经济上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从历史上看,"五尺道"位于公元前4世纪就已形成了的"南方丝绸之路",即"古旄牛道"上。沿着这条路,印度的佛教文化,不可避免地要影响到巴蜀文化。因此有人提出:佛教也可能沿着这条路,由西南向中原传播。如果是这样,位于古道枢纽上的乐山,在佛教的传播史上,就具有重要位置了。

  考古发现表明,佛教文化早在东汉时期已经传人乐山。

  在凌云山南麓,本世纪30年代,发现了东汉崖墓群,命名为麻浩崖墓。其中有一座深29.9米,最宽处10.9米,最高处2.8米的大型崖墓。墓内外有35幅精美石刻图像,如车辇图、牧马图、宴乐图、荆轲刺秦王图等,造型生动、古朴,具有汉代石雕的雄浑气势。最令人惊奇的是:

  在墓道口外门枋上,刻有浮雕佛像一尊,高37厘米,盘膝而坐,头为高肉髻,佩佛光,右手作大无畏印,左手放膝上,执一襟带状物,身躯突出额枋。

  由于在这座墓附近的另一座墓中,发现了东汉顺帝刘保"阳嘉三年"的汉隶阴文石刻,故断定这尊佛像是东汉时期的作品。它是乐山目前发现的最早佛像,也是我国的早期佛雕。

  阳嘉三年即公元134年,上距东汉明帝派人往西域抄写佛经,并在洛阳首建佛寺,晚不到一百年。当时佛教只在上层社会中有所扩散。上述的崖墓主人,显然是豪门贵族,有可能受到崇佛的影响,把佛像刻在自己墓门的一隅。但这也表明,墓主人仅仅对佛有兴趣,尚未达到信仰的程度。更有可能的,就是修墓工匠受了佛教艺术的影响,信手把佛像雕在墓门不显眼处,作为装饰之用。无论哪种情况,都表明在东汉初期,甚至更早,佛教文化已经浸润到了乐山。当佛教刚刚引人中原汉地时,而西南边陲的乐山就有了石雕佛像,这不能不使人想到:佛教文化也许沿着南方丝绸之路,早就影响乐山了。从文化传播角度看,佛教艺术对汉地工匠的影响,应该比佛教信仰对汉地统治者的影响,来的更早些,更强烈些。原因是,佛像作为形象的艺术品,容易传播,容易引起人们的注目。其先进的雕刻手法,更能引起汉地工匠的青睐和借鉴。再之,当时的西南夷地,已经受到了印度文化及佛教的影响。汉代乐山的工匠,极可能从那里看到并学会雕刻佛像的。

  总之,不论是从北方,还是从南方,对乐山而言,佛文化已在汉代沿岷江传来。

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