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云南网

紫禁城里曾有多少座戏台?畅音阁规模最大

发表于:2024-12-23 作者:第一云南网编辑
编辑最后更新 2024年12月23日,故宫畅音阁戏曲馆经过提升改造后于国庆节前夕开馆,引来不少"戏迷"关注的目光。畅音阁曾是乾隆年间建造的清宫"大戏楼",除了畅音阁,在紫禁城里演戏的地方还有倦勤斋戏台、景祺阁戏台、长春宫戏台、寿安宫戏台、

  故宫畅音阁戏曲馆经过提升改造后于国庆节前夕开馆,引来不少"戏迷"关注的目光。畅音阁曾是乾隆年间建造的清宫"大戏楼",除了畅音阁,在紫禁城里演戏的地方还有倦勤斋戏台、景祺阁戏台、长春宫戏台、寿安宫戏台、漱芳斋戏台等11座戏台……

  紫禁城曾有过11座戏台

  畅音阁大戏楼上下三层规模最大

  看戏是古代宫廷的主要娱乐活动,每逢各种节日,如元旦、立春、上元、端午、七夕、中秋、重阳、冬至、除夕以及皇帝登极、大婚、帝后的生日等重大庆典,都要在宫中看戏。特别是清代,从乾隆、嘉庆到光绪皇帝、慈禧太后都是"戏迷",为此在清宫和御园里先后修建了多处戏台。据《梨园史话》载:紫禁城先后有过11座戏台。其中,建于乾隆年间的除了畅音阁戏台外,还有漱芳斋戏台和漱芳斋风雅存戏台、倦勤斋戏台、景祺阁戏台、颐和轩的如亭戏台、寿安宫戏台、敬胜斋戏台;建于同治年间的有长春宫戏台;建于光绪年间的有怡情书室戏台、丽景轩戏台。这些戏台既有室内外之分,也有高大小巧之别,能够分别承应各种不同规模和排场的戏剧演出。但如今保存完好的仅有畅音阁戏台、倦勤斋戏台、长春宫戏台、漱芳斋戏台和漱芳斋风雅存戏台。

  畅音阁为故宫建筑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好的戏台,全称"故宫宁寿宫畅音阁大戏楼",位于宁寿宫后区东路南端的养性殿东侧,坐南朝北,建于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嘉庆七年(1802年)和光绪十七年(1891年)曾两次修葺。畅音阁建筑规模宏大,是一座三层的大戏台,台后为"扮戏楼",即演员的化妆室。对面是面宽五间带前后廊的"阅是楼",为皇帝及后妃们看戏的地方。东西两侧各有转角庑房及回廊13间,同"阅是楼"和"扮戏楼"相通,形成楼阁庑房相围的格局。据《京都古戏楼》记载:畅音阁戏台主要用于演出宫廷承应大戏和举行盛大仪典。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戏台落成之日、太后祝寿、金川祝捷等都曾在此演戏庆贺。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乾隆皇帝八旬万寿庆典也是在此举行演出。

  晚清时京剧艺术更是盛极一时,许多京剧大师、名角进宫演出。凡遇节日,慈禧太后总是要到畅音阁看戏,并由皇帝、皇后、妃、嫔、命妇以及王公大臣等陪同。光绪十年(1884年)慈禧太后50岁生日时,为在畅音阁演戏给她看,仅购置戏服和道具的支出就耗费白银11万两之多。

  倦勤斋戏台为室内四角攒尖顶方亭

  光绪皇帝酷爱"打锣"曾御制锣鼓经《朱奴儿》

  倦勤斋戏台位于宁寿宫倦勤斋内,这是一座建在室内的四角攒尖顶方亭式小戏台,当年乾隆皇帝经常在这里看戏。戏台的南北两侧及后边三面均有用天然竹子搭架而成的隔断墙,与戏台连成一体,在与南窗墙平行的竹隔断墙上还有一个月亮门。斋内天花板和墙壁裱满了彩画的藤萝架,画中斑竹篱笆与戏台仿竹篱笆和谐地连接,戏台似置于藤萝架下。

  因为喜欢这个小戏台景致的优雅,倦勤斋戏台也是光绪皇帝最常去的地方。而且,他还喜欢打个锣鼓。清宫档案上多次留下"万岁爷"打锣、小钹的记录。曾在昇平署(清代掌管宫廷戏曲演出活动的机构,也称南府)任鼓师的鲍桂山说:"光绪皇帝不只听戏并且相当内行,喜欢乐器,爱打鼓,尺寸、点子都非常讲究,够得上在场上做活的份,不过没真上过场。在宫里传差的时候,常把我们这些文武场叫上去吹打,专爱打锣鼓的牌牌曲曲,常打《金山寺》、《铁龙山》、《草上坡》、《回营大围》。至今还有很多人知道'御制《朱奴儿》'就是光绪的打法。"

  尽管光绪皇帝懂得一些锣鼓经,但纯属凑热闹,寻开心。因为他登基后,一直由慈禧太后"垂帘听政",即使"归政"了,也长期受到慈禧老佛爷的压制,很是郁闷,但又无处发泄,只好以听戏、打锣解闷儿。他这一凑热闹不要紧,演员们可受罪了,因为他打锣时,刚开始还按照锣鼓经有板有眼地打,可一来了兴致,想怎么打就怎么打了,什么锣鼓经不锣鼓经的,不管那一套,常常把拉胡琴的和台上的演员折腾得总是跟不上他的锣鼓点儿,所以演员们私下说:"不怕进宫玩活儿,就怕万岁爷打锣。"

  漱芳斋戏台是最大单层戏台

  "风雅存"为帝后用膳时

  赏戏的小戏台

  漱芳斋大戏台是紫禁城内第二大戏台,仅次于畅音阁,也是紫禁城中最大的单层戏台。每年大年初三,乾隆皇帝都要在这里招待文武大臣赏戏。漱芳斋原为乾西五所之头所,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清乾隆帝即位后,改乾西二所为重华宫,遂将这里改为"漱芳斋",并建了戏台。漱芳斋戏台为亭式建筑,面阔、进深各三间,黄琉璃瓦重檐四角攒尖顶,匾名"升平叶庆"。戏台上有楼,天花板上设天井,可以放井架辘轳等机械设备,供演神仙戏使用,台板下有一口大井,起着共鸣助声的作用。

  慈禧太后酷爱看戏,对于扮相英俊潇洒、一招一势干净利落的著名京剧武生演员杨小楼格外青睐。尤其是《长坂坡》一剧她更是百看不厌,称杨小楼是"子龙再世"。有一次,杨小楼应邀在漱芳斋戏台为慈禧太后演出《战马超》,慈禧太后一个劲儿地叫好,演出后还要赏赐杨小楼。小太监把杨小楼带到慈禧太后面前,慈禧太后把大拇指上的翡翠扳指给杨小楼看,说要把这个扳指赏给杨小楼。杨小楼连忙谢赏,可是慈禧太后一直在嘴上说要赏,但就是不动手拿下来,杨小楼只得一直谢赏。原来,慈禧太后的意思是想让杨小楼自己从她的手上把扳指脱下来,杨小楼岂敢?!最后还是李莲英从慈禧太后手上把扳指拿下来赏给了杨小楼。

  退位的溥仪也曾多次在漱芳斋戏台听戏。1922年溥仪结婚时,在此演戏三天,共有33个剧目,花费白银3万多两,梅兰芳、杨小楼、余叔岩、马连良、李万春等名角都被请上了戏台。1923年,清室因太妃的生日在此演了紫禁城里的最后一次宫廷大戏,共演了13个小时。马连良、梅兰芳、姜妙香、杨小楼、余叔岩、尚小云等近20位京剧名家先后登场。其中杨小楼、梅兰芳联袂演出的《霸王别姬》雍容华贵、声腔优雅,达到了浑若天成的境界,成为紫禁城戏剧演出的"绝唱"。

  风雅存戏台位于漱芳斋后殿西间,样式小巧,呈方形亭子式,全部为木制。台前挂有"风雅存"匾额和对联,均为乾隆帝御题,这是一座专为皇帝和太后用膳时演出小戏而设置的戏台。乾隆皇帝还曾多次在风雅存戏台亲自演唱,命内侍陪演。因他嗓音低沉,够不上昆弋宫调,故自创一调,半白半唱,被称为"御制腔",梨园界则称"南府腔"。乾隆、雍正、嘉庆年间的小剧目或折子戏多在风雅存戏台演出。

  清朝晚期在紫禁城里最得宠的太监,除了安德海、李莲英之外,就数"小德张"了。为了迎合主子爱听戏的嗜好,"小德张"加入了宫里的南戏班子,唱、念、做、打,生、旦、净、丑样样都学,最拿手的是演武生戏。他和当时的名旦杨小朵合演的《破洪州》等功夫精湛,招势利落,刀光剑影似行云流水,曾多次受到慈禧太后的赏赐,最多的一次竟得赏银二百两。

  一天,慈禧太后点名让"小德张"唱《玉堂春》。当要唱到"羊入虎口有去无还"一句时,他一下子想起慈禧老佛爷是乙未年(1835年)生人,属羊,最忌讳听到"羊"、"狼"、"虎"三个字,要是照着原戏词唱,一定会惹怒老佛爷。于是,他马上想到名旦孙怡云唱到这句时改成了"鱼儿落网有去无还",便连忙改唱了这句戏词,慈禧太后果然高兴地赏了"小德张"五十两银子,不久他还被提升为御前近侍,成了代管南府戏班总提调。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