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云南网

大荔一农家现70年前“女童装”及饰物

发表于:2024-12-23 作者:第一云南网编辑
编辑最后更新 2024年12月23日,74岁的王银银老人(左二)和家人将收藏的70多年前的"童装"和出嫁时的嫁妆拿出来亮相。陕西大荔县羌白镇74岁的农村妇女王银银老人,有着一手刺绣的好手艺,对刺绣爱不释手。近日,她把70年前从小穿戴过的刺

  74岁的王银银老人(左二)和家人将收藏的70多年前的"童装"和出嫁时的嫁妆拿出来亮相。

  陕西大荔县羌白镇74岁的农村妇女王银银老人,有着一手刺绣的好手艺,对刺绣爱不释手。近日,她把70年前从小穿戴过的刺绣品衣服和出嫁时娘家陪嫁妆的一些小零碎物件、有上百年历史的刺绣品物件拿出来亮相,包括清末时期的"裹腿"、民国时期的"套袖"、披肩等。

  至今这些刺绣品完好无缺、色泽鲜艳。据王银银老人说,她用的最原始的办法储存,即每年定期拿出来阴晾一下,再在里面放上农村抽的"水烟"和卫生球在一起储藏,所以能在她手中保管了近70多年。这些将近百年的刺绣品,没有发霉和虫蚀,色泽如新,由于爱好刺绣,王银银老人说她要把这民间艺术瑰宝保存继承下来。

  小资料:

  大荔剌绣是一项传统的民间艺术,据记载已有2000多年历史渊源,可追朔到商周时期。早在虞舜周代就有"绣缋共职"的记载。这里的刺绣品造型简洁夸张,题材广泛,形式多样,构思奇巧,色彩强烈鲜明,绣工精细,形象逼真,充分体现着当地朴素和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刺绣与当地风俗民情紧密结合,出现在人们的生辰、婚嫁、寿诞、祭祀、宗教及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人们生活环境的改变,刺绣面临走下坡路的状况,更需要热爱刺绣的民间艺人们用新的民俗文化元素,把这一手艺传承下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