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宝藏》解开乾隆迷之审美 乾隆釉彩大瓶辣眼睛
近日,因央视《国家宝藏》节目成为"文物网红"的"清乾隆各种釉彩大瓶"成为众多微信公众号的宠儿,这个全身分布着17种釉、彩,外号"瓷母"的瓷瓶,让许多网友辩论起乾隆的审美。但是故宫博物院瓷器馆志愿者讲解员张甡发现,许多公众号上使用的"瓷母"图片并非故宫博物院所藏的真品照片,而是一件有着不少差别的"李鬼"瓷瓶。张甡告诉北京青年报记者,他发现这张错误图片不但被众多公号转载,还出现在"瓷母"的百度百科上,给很多人造成了误导。8日晚,他将一张自己制作的"瓷母"讲解图发到了网上,"将真、假瓷母一对比,很多人说觉得乾隆皇帝的审美也没那么糟糕了"。
网友:"瓷母"底座也算一种釉彩?
自称"十全老人"的乾隆皇帝一定不能容忍的是,200多年后,他精心设计的一件集合了17种釉、彩,前无古人的大瓷瓶会被一个仿品代替,成为人们口口相传的"土丑审美大花瓶"。
近日,央视《国家宝藏》讲述了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清乾隆各种釉彩大瓶",这件目前摆在故宫瓷器馆正厅入口处的大瓷瓶因为器身自上而下装饰的釉、彩达17种之多,被很多瓷器爱好者称为"瓷母",被认为是中国古代制瓷工艺的巅峰之作。
而"瓷母"也很快成为文物"网红",很多网友都在辩论这款"大杂烩"式的瓷器好不好看。一些微信文章也通过图片告诉网友,这件瓷瓶的审美与其他素雅的瓷器相比,究竟差在哪里。
但细心的网友发现,微信文章上的图片很奇怪:"瓷母"从上往下数第三层釉为"仿汝釉",彩画下方的一圈釉彩为"仿哥釉",按照这张图的说法,"瓷母"的底座"红木镂空手雕平安如意座"成为"瓷母"的第17种釉彩。"17种釉彩怎么会包括瓷瓶的底座?是不是哪里弄错了"?
故宫博物院陶瓷馆、钟表馆志愿者讲解员张甡曾跟着《国家宝藏》节目组一起创作了"瓷母"的讲解故事,他告诉记者,这张被广泛传播的"瓷母"图片是错的,"这张图片里的瓷母本身也不是真的,而是一件现代仿品"。
讲解员:感觉"辣眼睛"
10日,张甡在接受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他在配合央视的《国家宝藏》节目录制时,就曾经看到过网传的假"瓷母"讲解图,"当时我看到这张图,就觉得很辣眼睛,后来看到很多公众号都在用这张图,甚至百度百科上也用的这张图,就觉得实在是不能忍了"。北青报记者发现,根据百度百科的词条历史,10日下午前的"清乾隆各种釉彩大瓶"的配图确实是网传的假"瓷母"图片,这张照片中的"瓷母"与故宫博物院官网发布的真"瓷母"图片在多处釉彩的颜色上有明显不同。
9日晚,张甡在其个人微博上发布了一张自己制作的图片,对网传的"李鬼瓷母"讲解图进行了更正。根据这幅图,假"瓷母"图中的"仿汝釉"实为"仿哥釉","仿哥釉"实为"仿官釉",根据张甡制作的"瓷母"讲解图,"瓷母"的所有釉、彩加起来不多不少正好17种。
除了标明17种釉、彩的名字及其位置,张甡还分别注明了各种釉彩的烧制工艺。如"瓷母"的"仿哥釉"是一种"高温单色釉",瓶颈上的"青花缠枝莲"是一种高温釉下彩,瓶身的"粉彩开光吉祥图案"是"低温釉上彩"。
张甡告诉记者,烧制工艺是瓷器科普中的一项基本内容,对于"瓷母"这样的作品来说,还有特别的意义,"瓷母的烧制工艺是先烧温度高的釉彩,再烧温度低的釉彩,这样,每烧到下一级温度时,由于温度较低,就不会将以前烧好的高熔点釉层给烧坏了"。但张甡表示,原理虽然简单,实际操作却很繁复,它要求窑工对每种釉彩的烧造温度和窑室中的游离氧含量有精确的把控,才能进行精确的烧造次序排序。
相关阅读:
《国家宝藏》是由中央电视台、央视纪录国际传媒有限公司承制的文博探索节目,由张国立担任讲解员,李晨、王凯、梁家辉、刘涛等担任国宝守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