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云南网

讲好云居故事(3):辽金石经发现的机缘

发表于:2024-11-05 作者:第一云南网编辑
编辑最后更新 2024年11月05日,房山石经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石刻佛教大藏经"。刻经事业历经隋、唐、辽、金、元、明六个朝代,绵延1039年。刊刻佛经1122部、3572卷、14278方,共计3500万字,创造出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文明

  房山石经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石刻佛教大藏经"。刻经事业历经隋、唐、辽、金、元、明六个朝代,绵延1039年。刊刻佛经1122部、3572卷、14278方,共计3500万字,创造出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文明史上的一大文化奇迹。

  其中辽金石经10082块,对研究辽金时期历史文化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

  这张照片是1957年专家黄炳章整理房山石经时的情景。1956年至1958年经国务院批准,中国佛教协会对房山石经进行了全面发掘整理和拓印。照片上看拓片的专家是黄炳章先生,是他发现了记载辽金石经埋藏方位的重要碑记。

  1956年的春天,由黄炳章、曾毅公等专家组成的考古发掘工作队来到石经山开始了艰苦卓绝的考古发掘工作。

  在考古发掘之余,专家们翻阅了大量关于云居寺的文史资料,他们发现了石经"一藏于山,一藏于穴"的记载,这说明除石经山藏有隋唐石经外,在云居寺内还藏有石经,但史料上却没有记载藏经的准确方位。为了找到埋藏石经的确切地点,专家们查找了大量资料,但收获甚微。

  1957年8月,经过房山石经考古发掘工作队的辛苦劳动,山上的隋唐石经按照原计划全部整理完成,考古专家们准备集中力量对云居寺进行考古发掘。为找到地穴的石经,专家们忘我地工作着,分头找寻石经的埋藏地点。

  一天,骄阳似火,但黄炳章先生凭着对工作的热爱和执着,不顾炎热,依旧认真地在云居寺周边考察,找寻石经的埋藏地点。

  时值正午,黄炳章先生忽觉一阵口渴。于是,他就近到老乡家找水喝。朴实的老乡早已听说有城里的专家在山上整理石经,看到汗流满面的专家找水喝立即热情地让到了屋里。黄炳章先生坐在炕沿上喝着老乡舀来的凉水,顿觉一丝清凉,暑气渐消。他边喝水边和老乡聊天,就在他无意间一低头的时候,看到靠近灶台旁的炕沿下有一块被灶火映

  亮的石头,上面仿佛还有文字。

  出于职业本能,他急忙凑到石头旁仔细察看,果然上面镌有文字,当他看到"……发心磨莹贞石,镌造大藏经已备法灭……此塔前相去一步在地宫有石经碑4500条......"的刻字时,他惊呆了,情不自禁

  地说道:"找到了,找到石经线索了。"

  困扰已久的谜团就在不经意间破解了,这块误被垒炕的石碑原来是《大辽燕京涿州范阳县白带山云居寺释迦佛舍利塔记》。据老乡讲:在南塔没倒塌时,这块碑曾镶于南塔塔心,1942年南塔被毁时,这

  块碑混于瓦砾中,被老乡捡回家做了垒炕的石料。

  根据这块碑记"距此塔前相去一步在地宫有石经碑4500条"的重要记载,1957年8月1日,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周叔迦带发掘现场负责人黄炳章会同北京大学考古系阎文儒教授和王去非先生,以南塔遗址为中心进行发掘。发掘工作进行很顺利,仅用7天便全部发掘出藏

  经地穴的位置。

  8月7日下午,在南塔南边探沟左端发现经板,从而找出地穴的四至。地穴南北长19米,东西宽10米,深5米。面层铺墁方砖,边沿整齐,周围修砌砖墙,东墙中部有一石门。地穴分为二部,北部占全穴2/3,南部占1/3。两穴之间隔有一米宽土墙,南北两穴经版排列形式不同,北部经版是一排排顺序排列,而南部经版则是纵横交错排列。地穴内

  经版分六层二十一列码放。为辽金时期所刻,共计10082块。

  埋藏了840年之久的万余方辽金石经第一次重现人间。正如已故的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所说"辽金宝藏,应机出现"。辽金石经的出土正是一种无巧不成书的机缘。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