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宏浩:天变了,住宿业该如何应对?
由21世纪经济报道主办的21世纪住宿业高峰论坛(2021)于12月14日在上海盛大开幕,本届峰会以 "坚守与转型:寻找新动能"为主题;2021(第十八届)「金枕头」酒店大赏最终结果,同期发布。
会上,中国旅游研究院产业所所长、博士后联合导师杨宏浩发表主题演讲《住宿业的环境变局与战略布局》。
中国旅游研究院产业所所长、博士后联合导师 杨宏浩
住宿业的"天"变了
从大环境来看,中美贸易战向纵深演化,其次是新冠疫情,病毒不断变异,病毒会与人类长期并存,这两个变局导致国家构建双循环发展格局,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
具体来看,其一生态环境,我们提出了2030碳达峰、2060碳中和的"双碳"战略目标,这对我们绿色低碳发展是比较大的约束;
其二,社会经济发展总目标,从实现一部分人先富向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跨越;
其三,社会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其四,经济发展方式从高速度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
其五,技术环境,数字技术的应用加速;
其六,政策环境,国家提出了反垄断、数据安全、数字知识产权保护等监管政策,非常有利于我们住宿业的发展。
杨宏浩认为, 大环境变化,其实也导致了住宿业的市场格局发生了巨变,--在需求端游客消费的偏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住宿业的供给侧也做出了相应的调整。
我们的产业格局也发生了变化,总的来说,头部效应强化,我们大家看一下这两组数据,一个是2019年我们全球酒店集团的排名和2020年的酒店集团排名,我们可以看到中国进入世界前十的酒店集团在2020年的时候华住上升了2位。另外我们做一个比较可以看到,如果中国酒店的数量和客房总量做一个比较,看到一个变化,前20名的数据酒店数的增长是18.7%,酒店的客房数2020年相较于2019年是增长了33.3%。如果看前50名,酒店数的增长是38.5%,酒店客房的增长是46.9%,这非常明显的就是我们前50名酒店集团的酒店规模越来越大,我们这两年酒店数量增长幅度是非常小的,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前50名的酒店集团变化非常大。
还有一些格局的变化,国有酒店集团和民营酒店集团,产业链和环节之间也发生非常大的变化,在我们国家OTA对我们酒店集团也有限制,酒店用品公司也都在发生一些变化,刚才把目前的环境,酒店集团对我们酒店行业产生的行业做一个分析。
如何应对住宿业的大变局?
杨宏浩认为,住宿业应对行业大变局,应该关注四大层面:
第一,市场的重心发生转移,国内大循环为主,国内市场为主导;
第二,从住宿业态来看,城市的度假酒店、城郊一站式度假乐园、健康疗养酒店等等可以看到新的业态的崛起;
第三,产品与服务方面,疫情更多的考虑境外客人服务为主的理念与为国内客人服务的理念,还是要坚持国际水准与中国服务,保持一定的品质,同时也要做好中国服务这样做出特色出来,使我们的体验更加丰富。从以西餐厅为主到以中餐厅为主,其他的特色餐厅为辅;
第四,时间窗口发生改变,一是改变消费者对中国本土品牌认知的时间窗口,二是供给侧的改革,要从模仿创新转向自主创新;三是获取优质资源的时间窗口,我们要抓住这个时机进行这样的改变。
那么该如何应对呢?
首先,归根结底就是发展模式转变--回归到酒店本身的运营管理为主。
我们之前都是地产+酒店,酒店是一个附属物的地位。近几年我们大多数采取酒店(文旅)+地产,这个里面酒店是一个噱头,最终还是地产把投资收回来,我们酒店的增量会降低,我们这部分酒店的管理模式发生变化,疫情可能是比较粗放的管理,未来我们就要走向精益化的管理。酒店的投资增速下来了,为了主要是增量市场导存量市场,酒店业回归到靠酒店运营管理和资产管理本身赚钱,而不是卡地产赚钱。我们不需要大量的投资,自然我们的发展模式就从重资产模式转向轻资产模式,本身我们资金很紧张,不愿意投资,地产商的酒店也是往轻资产转。模式创新方面还有供应链的管理,我们建立供应链管理平台,供应链金融,轻连锁、软品牌、REITs、跨界融合,与零售业、健康、体育、销售品等等进行融合发展。
其次,履行社会责任,内外要兼顾。
我们前面谈到了现在有两个比较大的约束,一个就是"双碳"框架,还有就是共同富裕的目标,我们要寻求最大的约束下寻求最优解,"双碳"框架要求我们酒店既要注重内部收益,也压注重外部的效益,生产服务中达到环境与利润两不误,我们本身现在国民的生活方式也要求我们低碳绿色,我们必须要考虑到环保的问题。
共同富裕的目标,要求我们的旅游企业既要埋头企业内部利润,也要关注低收入群体、弱势群体的需求、诉求,我们希望为他们做出一些贡献。这里面我们对于酒店的业态,未来要做一些结构化的优化,高中低档次的比例上,高端酒店消费本身也是贡献,贡献税收,贡献就业,贡献创新,不应遏制,中端酒店是追求高性价比,我们更缺的是经济型和超经济型酒店,现在物业的租金量非常贵,人力成本都上升了,同等的情况下不愿意做经济型、超经济型酒店,我们愿意做中端的,但是在共同富裕的目标下,我们就应该要既要考虑利润,也要考虑为社会做贡献,建造一批人人都住得起的酒店,这个还需要政府出台配套政策,在城市更新、税收政策方面做出配套设施,让企业愿意投资做经济酒店和超经济型酒店。
我们在这方面还可以在政策出台政策,鼓励酒店更多的吸纳低收入群体、弱势群体和退伍军人到酒店里面就业。
再次,要关注市场下沉与国际化。
一方面,我们要沉下去,沉到三四线城市、四五线城市,另一方面还要走出去,走向国际市场,从经济效益角度考虑,我们更多的投大型的城市群,还有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这些风险比较低,收益比较高,但是我们在共同富裕这样一个目标下,我们也要向农村、四五线城市投资。我们要做好储备走出去。
另一方面,在国际化方面的实践,锦江、中旅、华住有这样几点:一是进入发达国家,到英国、美国去;二是采购并购手段,三是把对方品牌引进国内拓展,想强势进入发达国家市场,但文化上还是表现出不自信,对自身实力也不自信,为什么这样说,因为我们没有说出自己的品牌,只是单方面引进国际的品牌,还是不够自信。当然我想国际市场毕竟与国内相差还是比较远的,我们还是要走出去。
做好国际化储备,我认为国际化的背后是国力的支撑,靠的是文化软实力,我们说文化自信还要文化他信--让别人相信我们的文化,接受我们的文化,否则你强行的推是不可行的,做到文化的自信和他信,就可以把文化输出去,这样输出去就像水流一样,从高处流向低处,我们要把文化软实力做强。
酒店本质上还是一个文化产品,所以我们在做品牌和做定位的时候要考虑文化占领消费者的心智,讲好故事,让国外的消费者产生文化的认同。
我们目前的国际化强是存在一些问题,没有真正走出去,我们想能不能换一个思路做国际化,我们能不能先从非发达国家开始拓展?酒店首先不是技术产品,而是文化产品,和技术产品的市场拓展思路不一样,国际化背后的支撑的是国力,国际化靠的是文化的软实力,文化的软实力主要强调文化自信,要做到文化他信,让国外的消费者能够认知我们的文化,认同我们的文化,接纳我们的文化,做到文化他信,我们才能够把我们的文化输入到其他的国家去,如果一开始我们就想把品牌推到发达国家是比较难的。
我认为酒店是一种文化产品,本质上是一种文化产品,我们在做品牌推动的时候,我们要用文化占领消费者的心智,讲好中国故事,让他们认同我们,我们做国际化的时候我们不要从发达国家开始,我们从非发达国家开始做起。
最后,要做好对危机的认知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