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云南网

正月十六风俗习俗有哪些 正月十六走太平是什么意思由来介绍

发表于:2024-11-05 作者:第一云南网编辑
编辑最后更新 2024年11月05日,正月十五元宵节是春节的最后一个传统节日,正月十六就迎来了学生们开学、上班族们开工,新的一年又将忙忙碌碌,收获丰硕。但在安徽全椒县却又正月十六走太平的习俗,代代相传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正月十六走太平的由来

  正月十五元宵节是春节的最后一个传统节日,正月十六就迎来了学生们开学、上班族们开工,新的一年又将忙忙碌碌,收获丰硕。但在安徽全椒县却又正月十六走太平的习俗,代代相传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正月十六走太平的由来是什么?走太平的习俗起源于哪个朝代什么时候呢?一起来了解正月十六走太平的传说故事吧。

正月十六走太平是什么意思?

  正月十六走太平是传统民俗文化,在大文豪吴敬梓的故乡安徽省滁州市全椒县,有一亘古至今的第一大民俗习惯:每年正月十六这天,城内万人空巷, 四乡八邻、扶老携幼、倾家出动、 从清晨到深夜,数十万人到太平桥上走一走……… 人流如潮、摩肩接踵、甚为壮观,放烟花、燃爆竹、烧香烛、以此祈祷风调雨顺、逢凶化吉、消灾去病、平平安安,寄托了当地劳动人民一种祛邪、避灾、祈福的美好愿望。

正月十六走太平习俗的由来起源

  "正月十六走太平",是安徽省全椒县独有的传统民俗,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传承时间最长的健身走活动。《汉书》 载有"澄日太平"之谚,此为全椒"走太平"之肇始。南北朝宗懔《荆楚岁时记》对"走太平"这一习俗有专门描述,谓之"走百病"。被誉为中华民俗文化的活化石,已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正在申报国家级"非遗"。

  正月十六"走太平"是全椒一项重要民俗文化活动。是全椒旅游的第一张金字招牌, 2010年12月,全椒县"走太平"民俗文化健身走活动,被省体育局授予安徽省全民健身十大品牌之一。日前,继获2014-2016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后,全椒再次因民俗文化活动"走太平"获得国家级殊荣。

正月十六走太平的传说故事

  全椒"走太平"传承不绝,和三个历史人物有关,分别为:东汉刘平、隋代贺若弼、明朝。

纪念清官清风化雨

  东汉建武间,楚彭城人刘平,曾拜全椒长,为官清正,狱无系囚,百姓各安其业,人或增资就赋,或减年从役。

  根据民间传说,有年大荒,刘平将朝廷拨付可修三十里城池的款项用于赈灾,余钱仅修了三里的小城,形成了全椒老城的"街包城"(一般建城均为城墙包围街道, 独全椒街道包围县衙)现象。刘平因此罢官获罪,于正月十六日押解京城。百姓得知消息后,倾城相送至城东小桥,焚香燃竹,祈求祝愿,声倾九天。

纪念将军 保国安民

  隋唐时期南北战乱,几近失传的"走太平"又因纪念隋开国大将军贺若弼,得以传扬。据民国九年《全椒县志》载,太平桥又名贺橹桥,隋大将贺若弼伐陈时,造橹于此。人们在追忆清官的内涵中,又增加保国安民的成份。

纪念乡亲 扶危济难

  全椒"走太平"到元末明初,也和其他地方"走太平"一样,几近传绝,此时又加入了第三个历史人物,焕发了新的生机。

  据康熙《全椒县志》载:明永乐初年,一术士提出,如把全椒城的笔峰山加高,可多出举子。教谕吴颖便率一帮秀才前往彼处培土加高。恰巧一总旗官过此,与秀才发生口角受辱,因总旗是湖南人,"举""主"读音不分,到南京诬告全椒人欲培土出"主(举)子",有谋反之举。永乐帝欲血洗全椒,都御史是滁州乡亲,闻之乃禀:椒人淳良,断不能造反,愿以自家性命担保,于是全椒冤白。

  死后,椒人将其衣冠葬于太平桥高垅上。走太平又增加了福佑乡亲,扶危济难的乡亲乡谊成份。

  如今,正月十六走太平已经发展成全椒县独特的民俗文化。每年,周边江浙沪、上至京津塘、下至粤闽桂,皆有人专程到全椒走太平,祈大运。美、澳、意、日、韩、德等国外友人皆结队前来,每年参与活动的人数已达四十万人次。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