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位共和国同龄人寻访沂蒙精神 唱响《沂蒙山小调》
"人人那个都说哎,沂蒙山好,沂蒙那个山上哎,好风光……"这首脍炙人口的《沂蒙山小调》曾经传唱大江南北。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充分展示建国70年尤其是改革开放40年来山东省文旅事业发展的新成就,近日,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组织和发起了一场名为"恋上沂蒙未老时--老男孩的沂蒙之旅"活动在沂蒙革命老区进行。此次活动由7位共和国同龄人组成,他们重走沂蒙老区红色热土,感受峥嵘岁月、体验沂蒙生活,致敬沂蒙精神。
7月20日,七位老男孩来到了《沂蒙山小调》的诞生地--沂蒙山银座天蒙旅游区 ,在宛转悠扬的歌声中感受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伟大沂蒙精神。
重唱《沂蒙山小调》 追寻革命印记
沿着平坦的柏油马路蜿蜒而上,七位老男孩来到位于费县天蒙旅游区内的沂蒙山小调博物馆,绿水青山、小桥流水,悬崖耸立、松柏苍翠,这里既有江南水乡的秀美,也有北国风光的豪迈,这里就是沂蒙山小调的诞生地。
在刻有《沂蒙山小调》的石碑前,七位老人与小调第三代传承人宋守莲再度唱响"沂蒙山小调",嘹亮的歌声响彻整个山谷,将所有人仿佛带回了那个战火纷飞、浴血奋战的年月。
1940年抗大一分校文工团团长袁成隆组织团员李林、阮若珊当时驻扎在沂蒙山区抗大一分校的文工团员李林、阮若珊借助当地的花鼓创作了《沂蒙山小调》。起初,《沂蒙山小调》是为了配合宣传抗日救国的歌曲,后来在流传中经过多次加工修改,如今已成为赞美沂蒙山区美好风光的沂蒙民歌,蜚声海内外。
1999年,费县县委、县政府在《沂蒙山小调》诞生地建立了纪念碑、纪念亭,记载了《沂蒙山小调》诞生的过程,以及现今流传的《沂蒙山小调》词曲及作者。原抗大一分校文工团团长、国家农业机械部副部长袁成隆题写了"沂蒙山小调诞生地"纪念碑名,词作者阮若珊题写了"深深怀念沂蒙好地方",分别镌刻在白石屋村旁的巨形花岗石上。
保护"小调"文化 建造活态博物馆
七位老人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参观了沂蒙山小调活态博物馆,详细了解《沂蒙山小调》的创作经历、流变脉络及传承情况。这座博物馆是当地为了更好地保护《沂蒙山小调》这一宝贵的文化资源,依托诞生地,以恢复1940年抗大一分校文工团在此生活时期的村落场景为核心,在上白石屋村所建。
沂蒙山小调博物馆的每个院落都是一个展馆,具有文化展示和体验功能。主要建设抗大一分校文工团旧址、沂蒙精神馆、沂蒙历史馆、沂蒙风俗馆、沂蒙物产馆、沂蒙声音馆、沂蒙味道馆和沂蒙人家等,每个主题院落,无一不彰显着过去的革命岁月。并依托村西的打谷场,打造一台原生态的演艺,聘请当地村民,演唱各种版本的沂蒙山小调。
弘扬"小调"文化 唱出亲情沂蒙
之后,七位老男孩在沂蒙山银座天蒙旅游区内前往具有"天然氧吧、天然动植物园"之称的塔山森林公园观光游览,景区内峰峦叠嶂、巍峨险峻、林木繁茂、溪洞纵横,最好的诠释了"沂蒙山区好风光"。
为了更好的弘扬"沂蒙山小调"诞生地这一文化资源,景区引进了国内外先进的技术和景区经营理念,打造了包括索道、世界最长人工悬索桥、江北第一悬崖栈道、东蒙圣境、印月井、望海楼、玉皇宫、葫芦崖瀑布等20余个重点项目工程和近百个各具特色的景点项目;同时每年举办一次"沂蒙山小调音乐节",以这种节庆活动的方式充分挖掘沂蒙精神中的故事,让沂蒙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
《沂蒙山小调》使得"沂蒙山区好风光"渗入到人们的心灵中,成为沂蒙大地的主题形象,也是沂蒙精神的重要象征。恋上沂蒙未老时,七位老人重走沂蒙老区,唱响《沂蒙山小调》,就是为了更好的传承和发扬沂蒙精神。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走进沂蒙,唱响《沂蒙山小调》,追忆革命岁月,传承红色文化,在这一首追忆战火青春的旋律中,我们沿着党的足迹,重温那段红色记忆和峥嵘岁月,充分感受了革命老区的红色激情。我们要不忘先烈们曾经的奋斗和牺牲,不忘党的初心和使命,不忘革命理想和革命宗旨,弘扬沂蒙精神,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奋勇前进,用行动去践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前行的责任感,努力成为有情怀、有担当的新时代追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