嫁给传说 | 喀斯特地貌中的爱与恨:和尚洞篇
导语:2017年,国内知名基因测序公司派森诺的一群项目研究人员,对一件件样本破译分析,解开了这个嫁给传说之地的种种……
喀斯特地貌,即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大多为石灰岩)进行溶蚀作用等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也称岩溶地貌。除了溶蚀作用外,流水的冲蚀、潜蚀、以及坍陷等机械侵蚀也是能够形成这种地貌的有效机制。
位于湖北长阳七里伴峡中的和尚洞,则正是由此而来。
山不在高,有仙则灵。云卷云舒千百年,这个原本藏于山脉中的小缝,在流水的滴答声中点点生长,竟逐渐成了住所的形状,然后安排好了似的,迎来了它的第一位主人。
图:位于长阳七里伴峡的和尚洞
据传说,大约150年前,七里伴峡来了一位神秘的和尚,一身行装,风尘仆仆,像是长途跋涉而来,当地无人认识。他来到山洞前,便决定不走了,从此在洞中住下,偶尔还会去不远处的盐井寺呆几天。和尚年纪不大,在山洞中住了很多年才圆寂,本地人将其埋在洞里,和尚洞也自此得名。
和尚圆寂后,关于这个他的身世也慢慢传扬开来。当地人传言,和尚原名石达开,曾有人深夜来此拜访,并称他为"翼王"。
依稀仿佛回到晚清年代,吏治混乱,列强入侵,民不聊生,广西一群农民揭竿而起,促成了世界近代史上规模空前的农民战争,也就是后来的"太平天国运动"。
那时,一位十六岁的少年受访出山,短短几年内统帅千军万马,成为太平天国的中流砥柱,把清政府重臣曾国潘打得投江自尽,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印记,此人不是别人,正是"翼王",正是石达开。
史料记载,太平天国兵败后,三十二岁的石达开在成都被凌迟处死,但长阳当地人则认为,石达开当时在乱军中成功逃走,出家为僧,四处游方,后来到了七里伴峡,爱上了这一方山水,便隐居于此,未再离开。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传说的真假早已无从考证。或许石达开真的曾隐居于此,或许人们只是不忍英雄惨死,为他填写了一个圆满的结局。但终归已是尘归尘,土归土,如今的和尚洞,早已无法看到任何有人在此生活过的痕迹,只有一座连名字都不曾刻上的和尚坟,留给人无限的哀思和联想。
图:石达开雕像
以和尚洞为代表的喀斯特地貌奇观,是大自然千百年来巧夺天工、精心雕琢的宝贵遗产,然而,近年来,由人类频繁活动诱发的酸雨及亚热带季风气候引起的持续增强的降雨量,对我国的喀斯特地貌产生了显著影响,引发了包括土壤酸化在内的一系列改变。
2017年夏天,国内知名基因测序公司派森诺和中国地质大学的研究人员,通过对和尚洞顶、洞口、洞内采集的土壤、表面沉积物、水滴等样本的高通量测序,揭开了喀斯特地貌的生态系统中,微生物群落组成的变化与土壤pH值以及土壤酸化之间的内在联系。
图:A,碳酸盐基岩及酸雨在中国的地域分布;B,酸雨对可溶性碳酸盐基岩的溶蚀作用模型;C和D,中国湖北省和尚洞地貌纵切面图解以及洞内外取样点示意图。
研究结果显示,由酸雨和持续增强的季风性降雨导致的土壤酸化,使得包括洞外表层土壤、洞内沉积物、洞内风化的碳酸盐岩石及落下的水滴在内的整个喀斯特生态系统的细菌菌群组成发生了显著变化。这一变化主要与各生境中pH值、TOC和K+浓度改变有关,而这些环境因素对喀斯特地貌不同生境的细菌菌群多样性和物种组成具有极其显著的影响。
未来不可闻,这些正在变化的细菌菌群组会让和尚洞发生什么样的变化,而变化后的和尚洞会否重新"准备"迎接它的新一位主人,都无从知晓。
这个从前默默不可闻的洞穴,因为嫁给了这段传说,有了和尚洞的名,因为嫁给了传说,有了爱与恨,有了遗憾,也有了后人的情感寄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