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石山美食节开幕,一口《白鹿原》里的油泼面香遍美食节
看过电视剧《白鹿原》的人肯定都对剧中那一碗泼着油辣子、透着面香的油泼面记忆犹新,张嘉译在剧中吃面的那股子满足劲不知触动了多少人的味蕾。油泼面作为北方最具代表性的面食之一,用最朴素的食材将北方面食的迷人体现到了极致,那最简单的宽面条和油泼辣子却能让人胃口大开。
正值从8月17日到8月26日为期9天的白石山美食节,来到白石山双雄石餐厅,第一时间就点上了一碗油泼面。
舌尖上的油泼面
手工擀制的又粗又宽的面条,在开水中煮熟后捞在碗里,呈现令人垂涎的小麦色,先配上葱花、肉丝、花椒粉、盐面等配料,再撒上一层厚厚的辣椒面,顿时满碗红光,最后一道工序是关键,师傅随手用一把铜勺在滚沸的油锅里舀出几乎一勺花生油,猛地浇泼在辣椒面及面条上,只听得"刺啦"一声,一团烟雾升起,随之椒香扑鼻,随后用筷子翻拌均匀。由于面条经油泼烫,表皮会变得焦黄,食时焦辣香脆柔韧兼而有之,"哧哧哈哈",吃得津津有味。
入口的面条给人的第一印象是韧,这韧是纯粹的。能感觉到牙齿是压着面条下去,这面条却不会马上瘫软,而会给你一个回弹的弹力,再一次撞击牙齿,这弹性让人顿时来了精神,就像是给了一个美好的开头,让人期待接下来的感受。随着富含韧性的面条之后的就是油泼辣子给的味觉的刺激,这辣味并不是压制性的辣,而是一种爽在舌尖的辣,很多人还会选择配上那么一瓣蒜,一口吃完就满头大汗,哪是一个过瘾能形容的。
在这双雄石餐厅吃面,本身就是一种享受。宽阔的山间平台、清凉的白石山风、优美的山间环境,一切都让人觉得神清气爽。我观望四周,发现大家吃面都得配着点东西,要么是腊汁肉夹馍,要么是涞源炸糕。不管是搭着什么,洋溢在脸上的都是满足的笑容,吃一口油泼面、配一口肉夹馍、看一眼白石山,也是一大畅快之事。
一碗面的记忆
吃过了油泼面,便牵起了历史感。不查不知道,这油泼面的历史才不简单呢,一碗小小的面,背后却是北方面食文化几千年的记忆。
油泼面的历史非常悠久,有史书记载最早起源于三千多年前的周朝,在周朝,北方人民以小麦为主食,叫礼面。从秦汉时期开始,则称之为"汤饼",意思就是汤煮的面食。对于古人包括我们现代人,能在寒冷阴凉的天气里喝上一口热腾腾的汤,那简直就是再幸福不过了,晋代的束皙曾经在《饼赋》中写道:"玄冬猛寒,清晨之会,涕冻鼻中,霜成口外,充虚解战,汤饼为最。"相比于普通面条,油泼面的一大特点是筋道,不像一些普通薄面条一样不耐煮。周朝的油泼面只是起源,真正开始成型应当是从隋唐开始。隋唐时期它被称为"长命面",意思就是久煮不断,已经与今天的油泼面十分相似了。到了宋元时期,这种面又改了称呼,叫做"水滑面"。而油泼面真正彻底定型,也就是和剧中白嘉轩吃得一模一样,是在清朝。清代薛宝辰在其所著的《素食说略》中:"其以水和面,入盐、碱、清油揉匀,复以湿布,俟其融和,扯为细条。煮之,名为桢面。"
从周朝到清朝,前前后后数千年的历史,每个年代都有当时世人对面条进化的。从最初的普通水煮面条,慢慢发展处大江南北百花齐放的面条种类。油泼面也正是在这滚滚的历史长河之中慢慢演变出来,从宋朝中国有了辣椒到清朝才有成熟的油泼面,这其中又经历了多少的探索和钻研,才能让这种美食从诞生到成为全民美食、成为北方面食的优秀代表之一。
每一口油泼面都包含着一个又一个这片勤劳而古老的大地上的故事,美味的传承也是历史记忆的传承。
正值着白石山美食节,不如登上白石山1900米的轻松游路线,来到白石山双雄石小吃城来一碗油泼面,保证你怀意而来、满意而归。
河北白石山双雄石餐厅位于白石山1900米旅游路线的双雄石与情人台景点之间,是中国北方海拔最高的餐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