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云南网

吃粽子有道德意义:初名“筒粽”晋代时正式定为端午食品

发表于:2024-12-23 作者:第一云南网编辑
编辑最后更新 2024年12月23日,民俗专家:粽子战国时被赋予道德含义,晋代时正式定为端午食品端午将至粽飘香(端午节端字是什么意思 端午节是怎么来的和屈原关系是什么)。民俗专家表示,粽子战国时被赋予道德含义,晋代时正式定为端午食品,它是

  民俗专家:粽子战国时被赋予道德含义,晋代时正式定为端午食品

  端午将至粽飘香(端午节端字是什么意思 端午节是怎么来的和屈原关系是什么)。民俗专家表示,粽子战国时被赋予道德含义,晋代时正式定为端午食品,它是中国历史上迄今为止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传统食品之一。

  吃粽子有道德意义

  天津社科院研究员罗澍伟介绍说,粽子初名"筒粽",用竹筒装黏米,以草木灰汁煮熟,色、香、味别具特色,且能清热降火,调理胃肠,是一种时令食品。粽子的出现,标志着岁序转入夏季,是一年生活转折点的信号,最初并无特殊纪念意义。

  到了春秋时期,逐渐改用菰(茭白)叶包黏米成牛角状,用于祭拜祖先和神灵,称"角黍"。之所以把粽子包成牛角状,是因为古代先民在祭祀时喜用带角的动物来作祭品,认为动物的角,是沟通人与神之间的灵物,以求五谷丰登,仓满廪实。

  战国时,楚国大夫屈原爱国忧民,后被佞臣所害,传说于五月初五那天投身汨罗江。人伤其死,于是开始把屈原之死与端午节联系在一起。本来龙舟竞渡是古代越民族龙图腾崇拜的遗俗,这时却变为驾龙舟拯救屈原;投"角黍"于江中,避免鱼鳖虾蟹破坏屈原遗体,用以表达对英雄人物的敬仰和祭奠,从此端午节也被赋予成有道德含义的节日。

  据史料记载,粽子正式被定为端午节食品是在晋代。到了唐代,粽子用米"白莹如玉",形状也出现了菱形、锥形等,成为节日或民间风味小吃。宋代时,出现了"蜜饯粽",即果品入粽。元代以后,包粽子已不限于菰叶,而是改用箬叶和芦苇叶。明清时期,粽子更被赋予了吉祥含义。相传,当时凡是参加科举考试的人,考前要吃一种细长像毛笔般的粽子,被称为"笔粽",谐音"必中"。另一种说法是,这种"笔粽"吃进肚子,胸中会有神来之笔,能考出好成绩。

  罗澍伟表示,承载着家国情怀、融入了真情实感、从历史长河中走出来的粽子,至今依然受到人们青睐,种类也愈加繁多,已成为中华民族民俗文化、食文化传承的重要符号。(记者周润健)

延伸阅读:

  • 端午节的由来 端午节的来历故事传说是纪念谁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