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者借力“希尔顿”吃闷亏 有理没处说
( Jalinca)对于外行人来说,"逸林"和"希尔顿"这两个字或许相差甚多。这不,一位投资者本想借"希尔顿"的品牌影响力吸引用户,却吃了闷亏。
投资者借力"希尔顿"吃闷亏
前几年,汇景旗下酒店成功地与希尔顿集团达成了合作关系,合同中具有排他性,大致意思为在排他期限(10年内)和排他区域(东莞市内),未经得汇景同意,希尔顿不得以自己主流品牌的名号进行宣传。
但事与愿违,今年东莞又有一个酒店引进了希尔顿逸林酒店品牌,这个酒店在金地某在售楼盘旁,出于对楼盘销售的利好,金地楼盘在户外广告和售楼处内通通用了"希尔顿酒店"配套的招牌。以至于当地人都不知道逸林只知道希尔顿,这自然引起了汇景的不满。
希尔顿方面一直没有回应。负责人试图跟希尔顿方面取得联系也尚未成功。截至今日也只有汇景单方面呼吁自己才是"本尊"。
品牌推广需注意均衡性
从表面上看这是一起普通的商业纠纷,一个没有授权的单位私自戴了高帽,正身吃了闷亏。实际上这却反映了品牌推广的均衡性与品牌借力的标准性问题。
从发布的国内酒店品牌指数(MBI)数据显示,希尔顿1月到5月的品牌指数排名一直表现不错。一月份品牌指数73.73位居第一,二月份突破130.15把第二名远远甩在后面,三月份至五月份分别为53.09,60.96,52.02,名次也保持在前六名。
当然,这样骄人的成绩通常是以"希尔顿"这样的关键字眼获得的媒体关注度,如果给"逸林"品牌设置一个单独的品牌指数测算,其数据或将远远低于其它酒店品牌。由此可见,即便是声名远扬的国际酒店品牌,在品牌建设上也有机会点可言。
只有把酒店集团旗下每个品牌都包装成行业宠儿,才能真正达到品牌建设的均衡性。对于投资者来说,在合作之前做相应的市场调研,对合作品牌进行深入全面的了解也是必不可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