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云南网

华住酒店季琦自述:服务行业最适合创业

发表于:2025-01-09 作者:第一云南网编辑
编辑最后更新 2025年01月09日,我在10年间,创立了3家市值超过100亿的纳斯达克上市公司,许多媒体称呼我为"创业教父"。这个名称我担当不起,诚惶诚恐。经常调侃自己,戏称这是"运气好"。但是,我的奇遇确实并非简单的偶然和单纯的运气,

  我在10年间,创立了3家市值超过100亿的纳斯达克上市公司,许多媒体称呼我为"创业教父"。这个名称我担当不起,诚惶诚恐。经常调侃自己,戏称这是"运气好"。

  但是,我的奇遇确实并非简单的偶然和单纯的运气,实际上是这个时代给予了我们空前绝后的创业好时机。

  创业潮

  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主旋律。

  如果我们生活在100年前的中国,那个时候就是推翻皇权,共和,革命;如果生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主旋律就是战争,先是各地的军阀割据互相打,然后是跟日本人打,国共双方再打;而我那个年代出生的人,主要是文化大革命,游行、口号、大字报、揪走资派。那个时候如果有人说要创业,那是天方夜谭,要被批斗、游街的。做点小生意,也是资本主义的尾巴,是要割掉的。

  改革开放以后,大家才从革命的浪潮中,开始关注民生,关注经济。跟西方发达国家不一样的是--中国的各项生产要素都被长期限制和束缚,中国的产品、商品、服务提供者几乎是空白。就像在一片原始的土地上开垦,资源丰富;就像在一片裸露的矿场上采矿,遍地都是黄金。这样就使得创业的机会很多,稍微敏锐一点的,就能找到创业机会;稍微勤奋一点的,就可以做得不错。创业成功的概率很大。

  这个就是人们经常讲到的"制度红利"。

  创业潮的另一个推手是"全球化红利"。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冷战思维的改变,世界经济正经历一个走出国家、走出地缘的全球化进程中。

  技术、人才、资金、品牌等关键生产要素,都不再局限在某个国家、某个地区,而是向发展快的、机会多的、利润高的地方流动。改革开放后的中国,无疑可以媲美早期的美国,成为人才、资金汇聚的新热点。

  我创立了三个上市公司,都是靠国际资本来完成初始投资。IDG、鼎辉、成为等VC、PE与天使投资人的资金来自于全球各地,包括中国、美国、欧洲在内的股东都是他们的投资人。我们选择上市也是在美国的纳斯达克,大部分投资者是美国、欧洲的基金,当然也包括香港、大陆的中国投资者。

  中国的企业,不仅可以非常方便地吸引到国际资本,人才的流动更是如此。

  刚刚开放的时候,包括我在内的大学毕业生,去美国留学是终极梦想。如果能够留下来在美国工作,拿到绿卡,那更像是留在了天堂一样。可现如今呢?许许多多有抱负的留学生回到中国来创业、来就业。比如我们一起的创业伙伴梁建章、沈南鹏,都是留学美国,然后放弃了薪酬丰厚的跨国企业工作,回到中国来创业发展。

  "制度红利"和"全球化红利"叠加在一起,带动了中国的创业潮。

  "创业"--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主旋律。

  中国服务

  除了我们上述所讲的制度红利和全球化红利,另外一个红利就是"人口红利"。而这个"人口红利",不仅滋养出了"中国制造"的盛况,而且同样会孕育出"中国服务"的奇观。

  因此,我们除了要感谢毛泽东建立了新中国,还要感谢他鼓励生育,造就了一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在最困难的时候,许多中国人连饭都吃不饱。但是毛泽东高瞻远瞩,谆谆教导我们:"中国人口众多是一件极大的好事";"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个可宝贵的。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间奇迹都可以造出来。一个人口众多、物产丰富、生活优裕、文化昌盛的新中国,不要很久就可以到来......"。他的预言在几十年后实现了。中国借助大量的廉价劳动力,成就了世界上"中国制造"的奇迹!神州大地,到处都是工业园,到处都在开工厂、招商引资;从非洲酋长身上的衣服到美国圣诞节儿童的玩具,从欧洲二流的游艇到东京苹果商店里畅销的iphone,无一不是"Made in China"。

  "中国制造"确实解决了许多城镇和农村人口的就业;而且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化成为城镇产业工人,加速了城市化的进程;也给国家带来了大量外汇储备;在土地财政之前,地方政府财政收入主要是靠制造业。但是,"中国制造"只达到了毛泽东所说"人口众多、物产丰富"的阶段,"生活优裕、文化昌盛"的局面并没有到来。制造业可以造就少数富裕的企业主,流水线上的众多工人收入仍然不高,无法达到中产阶级的水准;凭借廉价劳动力、低廉土地、税收优惠带来的低成本优势难以维续;同时,粗犷的发展模式给环境带来极大的破坏,困扰许多城市的雾霾就是恶果之一。

  随着"中国制造"将广大中国人民从"温饱"带向"小康",服务业的巨大空间显现出来。

  目前城市化人口超过3亿,跟美国整个国家的人口差不多。未来中国城市化达到50%以上,城市人口将会超过6亿。这些人口基数,形成了一个全球最大的消费大国。这群人的消费,将会带动世界上最大的服务业产业链。这就是我早在08年提出来的"中国服务"概念。

  "中国服务"从业的主体将会更加多元。有我们酒店的客房服务员,也有写字楼里西装革履的律师;有开网店、开餐馆的小企业主,也会有创业公司的CEO和投资人。"中国服务"带来的就业将会是多层次的充分就业,也会相应给社会各阶层带来相适应的收入,中产阶级的形成主要依赖服务业的发展壮大。

  服务业不同于制造业,对于能源、土地等资源性生产要素消耗不大,可以缓解制造业对环境的影响。有一天,我们也许可以像欧洲、像美国一样,青山绿水,空气散发着甜甜的味道,我们的月亮也像他们的月亮一样,又圆又亮。

  服务业的发展,会极大程度地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一个服务业发达的国家,可以有干净整洁的酒店客房,可以有琳琅满目的各地美食,可以有许多设计优美的家具、服装,可以有众多世界一流的电影、游戏,满足广大人民的物质和精神需求。毛泽东所预言的"一个人口众多、物产丰富、生活优裕、文化昌盛的新中国"才会真正到来。

  "中国制造"实际上是--贫穷的中国人民为全世界制造廉价产品,而"中国服务"恰恰是--富裕起来的中国人民让自己的生活更加美好。

  不管是国营的工商银行、中国移动,还是外资的YUM,包括民营的腾讯、阿里巴巴,都已经跻身世界级的企业行列。你看他们,哪一个不是因为中国庞大的消费人群滋养了他们,成就了他们!他们不看美国人的眼色,不随欧洲的潮流;不担心关贸壁垒,不关心人民币升值;不砍伐我们的森林,不向大江小河排放污水废料。

  在庞大的人口带动下,中国将会形成巨大的内需市场,而这个市场,将会滋养众多创业公司,其中将会出现众多的服 务业巨无霸企业。

  因此,中国创业的机会更多是在服务业。"中国制造"已经走到了一个低增长、缓增长的拐点,未来在服务业有更多机会、更多空间,而且服务业的企业有机会成长为世界级的企业、世界级的品牌。

  大众消费

  在众多的创业机会里,容易做大规模的是大众消费。[page]

  根据陆学艺的《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我整理出了中国各阶层的比例图表:

  从这个图表可以看出:贫困线以下的21%,生活处于贫困状态,就业缺乏保障的工人、农民和无业、失业、半失业人员,他们只需要维持基本生活的生产资料,比如吃饭,穿衣、睡觉等。很难具有太大的商业价值。

  而7%的顶层客户,需求将会非常个性化,而且往往"崇洋"消费,消费水准和价值体系会跟国际接轨,对于刚刚创业的企业往往较难与国际品牌PK。最近,中央的国8条,更加使得部分高层人群的消费向下移动,归到我们所讲的大众消费里来。

  因此,中国的消费主体是中下层的72%,加上下移的3-4%高层。这部分人群构成了中国消费的主体,也是创业企业最应该关注的人群。

  比如说住酒店,我们汉庭的客户已经涵盖了部分工人、农民工、商服人员。随着各地最低工资的提高和一线劳动力的紧缺,未来这个人群的收入上涨还会继续,这将会进一步提高他们消费汉庭这类经济型酒店的比例。

  这样的社会结构在未来的10年、20年会有大的变化吗?甚至在我们有生之年,我相信都不会有结构性的改变。

  首先,要大幅度减少贫困线以下的人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目前国家通过转移支付的方式,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而要拉动就业,必须要保证GDP的高速增长,至少年均8%以上。这样的速度,国家不一定承担得起,对于环境和资源的破坏性影响极大,已经不是政府的未来发展方向。所以,中国将会在较长时间内存在较大比例的贫困人口。

  另外,消费升级会不会导致品牌向高端转移?答案更加清晰:要让72%的人口过上欧洲人的富庶生活,对于一个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底子薄,人口多,可能需要几个世纪的时间,才有可能赶上欧洲、美国。

  所以,大众消费将会是消费的主流。这群客户对于价格非常敏感,成本领先的企业将会更有前途。曾经有人概括"中国制造"的特点是"Good Enough","中国服务"的特点也是如此。在大众市场上,速度是关键,市场占有率是关键,基于低成本的"Good Enough"将会大行其道。

  再看一看淘宝的成功、团购的兴盛,同样是大众消费的典型特征:一是人口基数大,二是价格敏感。这两个因素也促成了中国孕育出若干个全球最大的互联网企业。腾讯的QQ和微信,也是同样的逻辑在起作用,基于大V和菁英的微博却逐渐冷落下去。

  在中国,谁抓住了占人口绝大多数的中下阶层,谁就拿到了成功的金钥匙,谁就打开了堆满宝藏的财富之门,难怪马云创立的企业叫"阿里巴巴"呢。

  消费升级

  虽然消费的主体是中下阶层,但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深入和新技术、新产品的全球同步,中国消费者,尤其是中层消费者,消费升级的倾向也非常明显。

  最典型的是通讯工具。现在可能很少有人记得90年代用的"拷机"了,那时候腰里别一个摩托罗拉的Page是商务人士的标配。再牛一点的,就是黑社会电影里常见的"大哥大",也以摩托罗拉品牌为主,像个砖头,除了打电话,也许还可以用来打架。直到诺基亚出现,颠覆了摩托罗拉一统天下的局面,手机开始轻量化、普及化。有一款非常小的诺基亚手机很好用,放在兜里恍若无物,很方便。打倒诺基亚的是苹果,彻底改变了人们用手机的方式:可以听音乐,可以拍照,可以上网、收邮件等,更不用说云系统有多方便了。从"拷机"到如今苹果的"土豪金"智能手机,就是非常典型的消费升级。

  在酒店领域,大家还记得早期的招待所吧?进房间是要大妈拎着一串钥匙帮你开门的。房间里一般有好几张床,不认识的人也住在一起;热水不会24小时有;有些条件差一点的,卫生间还不在客房里。

  汉庭这样的经济型酒店出现以后,彻底改善了中国人出行住宿的状况,差旅生活质量得到极大提高。以至于酒店一开业就爆棚,有时候还真是一房难求。

  但是,最近几年听到的抱怨多了,认为经济型酒店设施简陋,档次不够,单位出差标准都用不掉。而传统3-4星酒店,又价格虚高,设施繁复陈旧,服务老套古板。这时,我们推出了中档品牌--全季,完全是全新的设计和气质,融合东方的简洁美和西式的舒适、高科技,价格适中,低调平和。一经推出,也是赞誉有加,上海、北京的全季开业两三个月就满房。

 

 (配图为全季酒店上海肇嘉浜路店)

  这几年,休闲度假的趋势也非常明显。中产阶级置了房,安了家后,有闲暇和金钱享受假期了。我们就推出了度假品牌"漫心"来满足大家休闲度假的需求。

  

(配图为丽江漫心度假酒店)

  城市化带动更多的人加入到消费人群中来,中产化带动部分人向上升级。中国的消费潮流将会是这两股潮流的融合和相互作用。我们可以借助消费升级,创立新的商业模型,颠覆传统商业模式。每一次消费升级的机会,都是创业的良机。[page]

  80、90崛起

  在服务业另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是80、90后消费者的崛起。

  我刚刚进入酒店连锁业的时候,设计产品的时候实际上是以我自己的审美观和价值观来考虑的。典型客户原型:三十几岁,男性,大学学历,出差新秀丽旅行箱,平头,商务休闲装,Tumi登山包,带IBM的笔记本电脑,商务旅行。酒店装修的风格、卖价、免费互联网、大堂免费电脑、免费打印复印等服务,都是根据这样的客户原型设计的。

  十几年过去了,当初留着小平头的IT男已经步入中年,再以我作为经济型酒店的典型客户已经不合适了。在汉庭大堂里坐一会儿,你会发现二十几岁的年轻人居多。而且许多人看上去并非出差,可能是出来旅游,也可能是和女友浪漫幽会,或者是打了一个晚上的游戏,早上到酒店来洗澡休息......这些以80、90后为主体的消费者,出行的多样性增加,消费的冲动性增加,审美兴趣、价值取向随之都在变化。

  前几天看到一个数据:使用苹果手机的人群,78%是80、90后。刚开始还不太相信,回来看看华住的数据,也是大吃一惊!华住旗下酒店客人80、90后客户比例,也已经接近70%!

  80、90后人群,跟我们60、70后有一些较大的不同。他们更愿意消费;虽然大部分人收入不高,但是对生活的要求较高,他们不会过苦逼生活;他们更加自我,爱好自由;心态更加开放积极,更加彰显个性......反正,80、90后是一群不太一样的人。

  我们也没有必要"谈虎色变",这群新生代也是人,不是来自星星的客人。他们同样渴望被爱、被认可;同样的饮食男女;同样喜欢价廉物美的东西。不管是我们那个年代的60、70后,还是现在充当消费主体的80、90后,甚至未来的2000年后,人性是相通的。紧紧围绕人性本质里的东西做文章,就不会有偏差。

  新消费群体的崛起,同样展露出许多创业机会和创业窗口。

  移动化、社交化

  随着新技术的发展,尤其是智能手机的普及(据统计,智能手机拥有量已经接近4亿),人们交流的方式正在发生变化,交易的方式在发生变化,生活方式也在发生变化。

  报纸正在被逐步淘汰,人们从纸质媒体上过渡到互联网,现在又在转移到移动终端上;在地铁、公交车上,过去大家都在聊天,说笑,现在大家都在低头玩微信;原来打车基本靠招手,现在用手机叫车;原来吃饭,餐厅靠朋友推荐,现在看手机上的大众点评。

  在我们酒店业,华住的移动端预订在一年不到的时间里,已经接近40%的比例,未来可能会超过50%,基于电话的呼叫中心不再扩容(也不需要)。携程花巨资在南通兴建的几万人容量的呼叫中心,可能利用率也只会越来越低。

  基于互联网的微博,很快被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微信迅速取代。微信的优势就是社交圈,而不是纯粹自媒体。大V能有几个?生活中交流最多的还是自己的社交圈。在美国,情况也大致如此:网络时代的搜索大王Yahoo被Google轻易取代,而Facebook、twitter等社交网站,又让Google变得不那么耀眼璀璨。

  移动化和社交化的趋势,不仅颠覆了现有互联网格局,同时给创业者提供了一个个挑战大佬的机会。

  基于我刚刚总结的6大创业利好,当今的中国,实在是创业的大好良机。美国出现的吉姆·克拉克、乔布斯这样的成功连续创业者,说明美国的创业机会很多。我能够在10年里做成三家上市公司,也是中国创业机会多多的一个佐证。我曾经有个比喻:我们就像走进了一个遍地都是黄金的矿区,身边随时随地都是价值连城的金块。你只要去捡,俯身就是满怀的财富。

  我曾经说过:这是一个创业的时代,有机会,有能力的人,应该毫不犹豫地投身到创业的浪潮中。否则,当你老了儿孙问你的时候,你会因为悔恨和遗憾而抱憾终生!

  季琦之创业解惑

  问:什么样的行业最适合创业?

  答:服务业,尤其是老百姓日常"衣食住行"基本生活需要的服务业,机会最多,成功概率最大。中国的最大优势是人口多,是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围绕最大消费人群,围绕"衣食住行",创业的机会俯首皆是。加上传统服务业起点低,层次低,对新技术、新机制应用差,新型创业企业具备天生的竞争优势。

  有句俗话叫: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创业也是如此,从自己最熟悉的行业、最有优势的地方,开始创业比较容易成功。

  在中国创业,高科技、高技术不容易成功。因为中国的科研基础差,工艺基础差,创新型人才缺乏,很难在与美国同类企业竞争中取胜。

  不和垄断企业(比如中移动、银联)或者寡头企业(比如BAT)正面竞争。而是利用新技术、新趋势、新潮流,差异化,专业化,攻其一点,全面击破。"堤溃蚁孔",倒过来用就是"蚁孔堤溃"。去哪儿对于携程,微信对于中移动,网上支付对于银联,经济型酒店对于传统酒店,都是这样的范例。

  问:什么样的人适合创业?

  答:一. 苦大仇深的人。

  对现实不满意,甚至走投无路的人,容易孤注一掷,拼着老命去奋斗,挖掘出自身最大的潜能,忍受常人所不能忍受之困苦,这样的人创业容易成功。

  当初我们携程四个人,都是对于自己所处的现状不满意,想要突破自我,想要谋求变化,想要有更大的发展,才纷纷离开原来的企业,开创了一番事业。

  那些在外资企业拿着高薪、坐着高位的人,不容易下海创业,下来了也不容易成功。反而是那些出生农村的孩子,那些大学毕业找不到好工作的人,创业成功几率大。

  二. 饥饿感强的人。

  乔布斯非常喜欢的一句话,叫:stay hungry, stay foolish。饥饿感实际上是一个人对于理想的要求很高,不容易满足。不停地追求进步,追求完美。饥饿感强的人,才会不断地调动自我的能动性,去创造、去追求、去折腾。这样的人是天生的创业者。

  三. 专注、坚持不懈的人。

  "Stay hungry, stay foolish"的后半句实际上可以用来描述这种专注并且坚持不懈的人。大家记得电影"阿甘正传"里的阿甘,看上去傻乎乎的,但是他干什么事情都一根筋,特别坚持,特别专注。打乒乓,眼睛里只有乒乓球,所以打得特好,代表美国队跟中国打乒乓外交球;出海捕鱼也是无所畏惧,和风浪搏斗,最后满载而归;追女孩子也特别专注、坚持,最后终于抱得美人归,还给他生了个孩子。

  创业必须孤注一掷,倾其所有,背水一战,誓死一搏。那些苟且的、机会主义的创业者,在挫折中,在困难里,在创业过程里必须经历的种种不顺利里,很容易被打败,很容易被吓退。

  虽然我连续创了三个企业,看上去"水性杨花",不断变换门厅,实际上,我特别专注。每一次创业,绝对是全心全意,极其投入,极其专注。不受外面的任何诱惑,绝不分心,使出浑身解数,不达目的,绝不罢休!

  四. 极富激情、极富创意的人。

  支撑创业者如此坚持,如此专注的力量,往往不是金钱,不是财富,而是内心的冲动,那种想看到自己的想法得以成为现实的期待。一个好的点子,必须自己先把自己感动了,才能去感动团队,感动投资者。连自己都感动不了,扯啥呢?而往往激情澎湃的人,也是极富创意的人。创业不是抄袭,不是在先行者后面追赶,创业是开天辟地,是为所未为。要么是商业模式创新,要么将某个新技术产业化,要么是将某个价值链重构。没有创意、没有激情的人是没法在创业浪潮里淘金的。

  五. 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相结合的人。

  理想主义者无拘无束,取法乎上,志存高远。看事情总是从乐观的角度出发,只要理想足够美,哪怕只有十分之一的希望也会去追寻。直觉、创意、激情是他们的关键词,一颗拳拳的热切的心。但不计成本,不谙世故,不知道调和。但是,中国的创业环境跟美国极不相同,应该说对于理想主义者来说是地狱。创业者往往得是一个全人,一个手脚并用的人,一个知道妥协、知道折中的人。而现实主义者往往注重结果,不存幻想,不意气用事。

  一个理想的创业者,必须得两者皆备,才容易生存下来。毛泽东有句诗就是这种人的写照: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

  有些海归,意气风发,言必称美国,词必带英语,这些人不加改变,不接地气,回国创业很难成功。

  并不是说,只有具备了这样的条件才能创业,我们只是说,这几种类型的人适合创业。这些条件不是"与"的关系,是"或"的关系。只要具备了其中一条或几条,就该去闯荡、去尝试。而且,创业过程中,对于一个人的改变会非常大。如果说,创业可以给人带来发财的机会。那么更大的收获,应该在人格的完善和自我的提升。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