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高管遇上本土酒店企业的乐与痛
( 皇甫宁)几十年前,一首顺口溜倒尽了中国酒店人的酸楚:西方人的总经理、亚洲人的总监、台湾人的经理、香港人的领班。歌谣的结尾,没有提大陆人在酒店干什么,却倒尽了酒店的四个层级岗位。虽然目前的情形已经不像几十年前了,但是从目前的人事报告统计中可以看出,每月总经理任命中的一大半都是外籍人士,他们手下也常见碧眼金发的洋打工,如西点主厨、俄罗斯大堂大副等。
以前"洋"高管的情况主要是出现在国际酒店,但是近年来国际化酒店本土管理人才严重稀缺,以上海为例,目前,上海五星级酒店超过25家、四星级酒店有40多家,每年都需要数以千计的国际化酒店管理人才。鉴于这样的情况,本土酒店企业开始尝试跨越,直接引进"洋高管"来管理酒店。
本土酒店中的那些"洋"高管
锦江国际酒店管理公司CEO施乐德:这是一位来自德国的酒店管理者。2011年8月1日正式成为锦江国际酒店管理有限公司的首席执行官。在加盟锦江酒店集团之前,他曾在悦榕庄酒店与度假村集团工作了14年,其中8年时间担任负责酒店业务的高级副总裁和执行董事。在此之前,他还曾经在纽约的凯悦酒店和香港的假日酒店工作过。
万达酒店及度假村管理有限公司副总裁包铂:他也是一位德国人,1998年来到中国,开始自己的酒店事业,曾服务于ZENITH INTERNATIONAL、洲际、豪生等国际著名酒店管理集团,曾任豪生酒店管理集团大中华区运营副总裁。万达旗下多个自主品牌也是聘请外籍人士来管理,比如说在万达文华酒店及万达嘉华酒店的领导团队中,总有一名拥有数年国际酒店管理经验的外籍高管。
安麓(北京)酒店管理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Akira Moreno:2013年2月,安麓(北京)酒店管理有限公司宣布任命Akira Moreno先生为第一任首席执行官(CEO),负责安麓品牌的运营及发展工作。Akira Moreno先生拥有丰富的酒店管理经验,1984年在加拿大开始酒店职业生涯,2006年来到亚洲。他曾任职于北美和加勒比海地区的四季酒店、丽思卡尔顿酒店以及瑞吉酒店。
"土洋结合"的乐与痛
人才的国际化有助于推动企业的国际化,引进洋高管某种程度上可以认为是本土企业国际化的必由之路。本土酒店企业和"洋"高管的组合被外界戏称为"土炮与洋枪"组合。那么"土洋结合"的优劣势在哪里?
乐:中西合璧 走上国际化
这些"洋"高管一般都是在国际酒店中工作过,拥有一定年限的酒店管理经验,懂国际惯例、语言能力和沟通能力强。他们有机会从国外带来或招聘来中层管理团队。这个团队的主要工作,就是帮助总经理将国外品牌酒店的管理模式在中国重新实现。他们要求酒店客房的摆设细节与国外同等规模的酒店相同,并使用国外酒店从业人员的培训教材来教育中国服务员。同时在外国人与中国人进行全方位合作时,也是彼此取长补短、共同达成目标的过程。
请外籍人士来管理酒店可以将本土酒店打造成国际酒店相同品质的酒店,同时避免了高额的管理费用。光从国际集团经营酒店的表象来看,确实无限风光,人来人往,月月入账钵满盘满。但是最终落入酒店业主的利润并不丰厚,这些表面的盈利,如我国出口外向型制造业称之为"带血的GDP"没有两样。本土酒店请"洋高管"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委托国际酒店管理而产生的"带血GDP"的现象。
痛:水土不服 频繁换血
从跨国公司到中国企业的转型并不轻松。有报告指出,外来高管在中国企业就职的流动率很高,在为新雇主工作不满一年就递交辞呈的事例屡见不鲜。美国罗盛咨询公司中国区总裁程原女士指出,在她最近面试的十多个为中国企业工作的高管当中,有很多跟他们的中国雇主相处不善。"他们多数选择在六个月甚至更短的时间内离职,这不仅对他们自己的士气造成了消极影响,还给那些计划将来从西方公司引进人才的中国雇主泼了冷水。"
虽然以上这些是泛行业的情况,但是从国际酒店中业主和管理公司的相处中可以看出中国酒店业也存在这样的现象。浦西洲际和三亚华宇洲际的高管"换血"向业界传递出一个信号:外籍高管并不是高星酒店的"灵药",他们的管理"神话"正在被打破。其实无论是国际酒店还是本土酒店中,"洋"高管与本土酒店企业相处中存在很多问题,双方需要通过磨合才能更好的合作。
独家原创文章,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