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云南网

青海:白牦牛文化丰富门源牧区畜牧旅游产业

发表于:2024-12-23 作者:第一云南网编辑
编辑最后更新 2024年12月23日,走进青海,地处牧区的各旅游景点上一头头纯白牦牛,总能吸引游客的目光。抚摸一下它白色的绒毛,以雪山峡谷、蓝天碧水为背景,近距离与白牦牛合张影,也是旅游途中一件惬意的事。牦牛,做为青藏高原特有的物种,以其

  走进青海,地处牧区的各旅游景点上一头头纯白牦牛,总能吸引游客的目光。抚摸一下它白色的绒毛,以雪山峡谷、蓝天碧水为背景,近距离与白牦牛合张影,也是旅游途中一件惬意的事。

  牦牛,做为青藏高原特有的物种,以其顽强的生存能力和巨大的经济价值,成为牧区主要生产畜种。尤其,一身洁白的白牦牛,更是深受人们的喜爱。

  生活在青海湟水以北的乐都北山、互助、大通、门源等县藏区和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张掖东部马蹄、皇城区、天祝县及永登、古浪等地带的藏族,自称华热嘎绕,即白色的英雄之部,更是对白色牦牛赋予了崇拜的情结。

  这里林海峡谷,海拔在2000至3000米之间,林间丰富的中药材和原生态的有机饲草,经过千百年的哺育,自然孕育了一种浑身洁白的白牦牛,成为华热地区特有的物种。

  门源回族自治县的华热藏族主要聚居在仙米国家森林公园内的珠固、仙米地区,由于崇拜白色,这里的华热藏族世代传承,对白牦牛有着特殊的钟爱,不仅视它为吉祥之物、圣洁的化身,还惯以"雪牡丹"、"白珍珠"的美誉,家家都以养殖白牦牛为荣。

  门源县副县长华卡才让介绍,华热部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以及有其独特的生活习惯,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饮食、宗教、婚嫁、服饰、节日、歌舞等文化,在门源县各少数民族中独树一帜,光彩夺目。其中"华热藏族服饰"、"华热民歌"、"华热婚礼十三说"被誉为"华热三绝"列入国家、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漫漫历史长河中,"白牦牛的故乡"之称的门源华热藏族地区,将丰富的文化与白牦牛相融,形成的了特有的白牦牛文化,成为今天大力推介特色畜牧业经济和民俗文化旅游的重要资源。

  8月初,门源县首届白牦牛文化旅游系列活动在祁连山生态牧场盛大开幕。作为门源县油菜花文化旅游节的系列活动,在展示独特华热文化和白牦牛资源,加快文化旅游融合的同时,将带动农牧区畜牧业转变发展方式,增加农牧民收入渠道。

  华卡才让介绍,作为旅游资源丰富的门源,打造全域旅游、生态旅游,离不开当地文化的挖掘和生态畜牧业转型发展。首届白牦牛文化旅游节就是要搭建一个展示文化、推介旅游、延伸农牧业产业链条的平台,通过发展全域旅游,壮大县域经济,让农牧民成为最快、最直接的收益者。

  据了解,白牦牛有三红的特征,眼睛、嘴唇、蹄子均为红色,由于怕冷,不宜生活在草原,适宜在海拔2000至3000米的林区峡谷。目前在华热地区白牦牛退化严重,仅门源县12.6万头牦牛中,白牦牛只有3800头,而比较纯正的只有2000头左右。

  为此,门源县已建立一个白牦牛繁育基地,并在仙米、珠固地区成立了白牦牛养殖协会,通过政府引导加快白牦牛的提纯复壮和繁育能力。同时,通过首届白牦牛文化旅游节,评选出纯正的白牦牛并给予一定的奖励,鼓励民间加大养殖纯正白牦牛的数量。

  华卡才让说,白牦牛比起黑牦牛,它的肉色鲜红,纤维细腻,没有堆积的脂肪,口味更佳,再加上比较稀少,不仅深受消费者青睐,价值和价格远远高于黑牦牛,是农牧民提高收入的又一产业。下一步门源县将以白牦牛为品牌,扩大养殖的同时,将完善生产加工链条,借蓬勃发展的旅游业提升全县的畜牧产业。(罗连军)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