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点首发 | OYO推咖啡品牌 该瑟瑟发抖的是咖啡馆还是酒店?
看上去,不差钱的OYO在"一路走偏"。从婚礼空间到联合办公,OYO的扩张脚步反复横跳,令人捉摸不透。
而如今,OYO又进军了咖啡领域,推出的"芬然咖啡"品牌,近日在西安开出第一家门店。咖啡店采用自动咖啡机,咖啡豆等原材料由OYO酒店筛选,咖啡制作则由酒店前台来负责。
根据OYO酒店方面的说法,借助庞大的酒店网络,OYO酒店积累了大量城市商业活动数据,根据不同区域的人流状况和酒店条件,能快速找出适合开设咖啡店的酒店,加上项目在单体酒店内开发运营,因此无论是前期投入还是日常运营成本都远低于同类型咖啡店。
并不常规的操作背后,藏着OYO的大野心。
CHAPTER 1 酒店业的"瑞幸",来抢瑞幸的蛋糕
OYO常常被称为酒店业的"瑞幸",探寻两者发展的道路,不难发现相似之处--
OYO摈弃传统酒店的扩张方式,投身资本,不计成本高投入以支撑扩张的逻辑,与瑞幸如出一辙。两者选址同样强调数据驱动,只不过瑞幸咖啡的数据来自线上,OYO的数据来自其密布的线下酒店网络。
此外,更为巧合的是,2018年9月加入OYO、出任CFO的李维,其前身也与瑞幸咖啡创始人钱治亚同属"神州系",曾担任神州租车的COO兼CFO。
而如今瑞幸与星巴克的硝烟还未散去,OYO又借助"芬然咖啡"品牌来切这一块蛋糕,竟有殊途同归之感。
有人表示,OYO做咖啡品牌,会比瑞幸要容易得多,"芬然咖啡"主打酒店场景,更偏重于线下到店消费,而酒店环境静谧、客流量较大,本身也是适合咖啡消费的场景--毕竟在酒店大堂办公都成为现实,喝咖啡就更见怪不怪了。
另一方面,人员、场地,都是酒店本身就存在的,这一部分成本就已经省去了。
看上去,OYO正在成为咖啡馆门口的野蛮人。
CHAPTER 2 咖啡馆,酒店的"常客"
事实上,酒店里开咖啡馆在业内已不算稀奇事,OYO不是第一家,也不会是最后一家。
90年历史的和平饭店一楼有一家咖啡馆,窗景便是南京路与外滩,复古气息会让人仿佛身处海明威笔下《流动的盛宴》中的巴黎。这可能是最为相得益彰的酒店与咖啡馆案例。
早在2017年,华住集团就推出了嵌入式咖啡馆niiice café,对酒店前台进行少许装修改造即可开始经营咖啡。niiice café投资不超过3万元,产品毛利达65%,全国平均门店月营业额为5000-6000元,60%-70%的客源来自于酒店入住宾客。
而铂涛集团旗下的喆啡酒店,更是直接采用咖啡馆+酒店的经营模式,号称"首家以咖啡馆文化与酒店完美结合的中端的精品酒店品牌"。迄今为止,喆啡酒店已在北京、天津、成都、西安等多个城市开有酒店,数量超过200家。
在这些"前辈"面前,OYO有着无数的成功案例可以借鉴,而推出自有的咖啡品牌,似乎是想将酒店与咖啡馆的结合,推向更紧密的一个方向。
CHAPTER 3 OYO的真实野心
无论是收购联合办公品牌,还是推出咖啡品牌,OYO的扩张,并非毫无章法,而更像是将酒店行业走了十多年的道路,压缩到一年两年内走完。
急剧扩张的OYO,已经开始思考空间利用的问题了。
华住集团董事长季琦曾指出,酒店业未来的发展重点是对空间的解放。他表示,华住酒店未来的发展重点就是以依托现有的物业,衍生出公寓、短租和办公空间,以满足社群住宿、办公、商旅等不同的场景需求。这样改造存量物业,既能控制成本,又能提高酒店的空间利用率,起到一石二鸟的作用。
正如相关人士所说,OYO酒店推出"芬然咖啡"是针对单体酒店物业利用率普遍较低的现状,探索更多增值服务,盘活酒店闲置物业空间,为业主提效创收。
酒店空间大量留白,以彰显尊贵的道路,并不适合中低档酒店的长足发展,尤其是随着酒店行业产品多元化发展,更多的中端、经济型酒店在消费升级大潮下,都在做跨界、产品升级的转型,服务场景化、空间坪效化已经是不可避免的发展之道,RevPAR(每间可供出租客房产生的平均实际营收)的时代已经过去,坪效逐渐成为更为重要的酒店收益管理指标。
面对开始做咖啡的OYO,酒店更无需瑟瑟发抖--毕竟,OYO正在试图闯出一条新的道路。
只靠客房盈利的酒店,都在饿死的路上,求生欲强的酒店们,都在用多元化的跨界转型,撬动盈利的天花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