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业地产市场复苏 酒店成交火爆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朱丽娜 香港报道 随着疫情逐渐稳定,香港商业地产投资市场正在悄然复苏。
根据戴德梁行5月24日发布的报告显示,受第五波疫情影响,香港商业地产市场第一季度大额成交(成交额超过1亿港元)较同期减少,但疫情仅令投资者延迟了投资决策而并未打击他们的入市信心,自第二季开始成交明显增加。
截至今年5月15日,香港商业地产投资市场共录得43宗交易,总成交金额为214亿港元,平均每宗成交额为4.98亿港元。
戴德梁行董事、香港研究部主管陈健珩指出:"平均每宗成交金额在2017年曾接近700亿港元,但近年来呈现持续向下的趋势。这反映在疫情持续、经济前景未明朗的环境下,投资者普遍审慎,倾向追逐小金额的物业。我们估计上半年成交宗数将录得约50宗,成交金额有望达到280亿港元。随着疫情逐步缓和,预计下半年投资市场气氛较上半年佳,全年总成交额将达到700亿港元。"
1、酒店物业价格大幅下挫
一直以来,写字楼、商铺等传统物业在香港商业地产市场的成交最为活跃,以成交金额计算,占比一度接近90%。然而,投资者追逐的标的近年来已有所改变。今年上半年,香港商业地产投资市场中工业大厦、酒店和地盘(site)的占比最大,占整体成交金额超过70%。
陈健珩表示,其中工业大厦最受到投资者青睐,成交金额占整体约32%,超越过去十年平均水平的 15%。
今年上半年,酒店物业亦受到投资者的追捧,成交金额占整体约20%,较去年所占比重激增 5 倍。戴德梁行执行董事、香港资本市场部主管高伟雄坦言:"过去12个月酒店成交火爆是我入行这么多年未曾见到的。由于疫情,很多酒店面临很大的经营压力。因此酒店业主的报价普遍比2018年高峰时期折让20%-30%。"
据了解,近年来香港房屋需求庞大,不少本地营运商与国际性房地产基金合作发掘"共居空间"的商机,积极购入酒店并将之改装成为共居生活空间。例如,外资基金近期购入尖沙咀晋逸精品酒店、红磡逸酒店和中环荷李活道彩鸿酒店等,预期改建后将加入共居及学生公寓等元素。
今年上半年,地盘成交金额占整体市场的比重约 20%,远超过去十年平均9%,主要原因是住宅物业的需求仍然强劲,发展商积极收购合适地盘以增加市区土地储备留待日后发展。
2、国际房地产基金趁机扫货
市场资金来源方面,今年上半年仍以本地投资者主导,占市场成交总额逾 56%。
然而,不少于本地设有据点的国际房地产基金则趁机频频出手,期内基金占总市场成交额 42%,较去年同期的 14%大幅攀升。其中不少酒店与工厦项目均由基金承接,并与本地发展商联手,为其业务扩张提供资金支持。相比之下,由于迟迟未能通关,内地投资者在香港商业地产市场表现不太活跃,占总成交额仅约2% 。
高伟雄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房地产基金的资金大部分来自欧美市场,以往主要投资于写字楼、零售地产,主要由于这类资产的透明度较高,"虽然疫情以来这两类租金有所回落,但成交价格并无太大波动。相比之下,新经济相关的如长租公寓、工业大厦等,更适合他们的投资策略。"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目前香港商业物业的整体投资回报率约为2.5%-3%,相比短期的收租回报,更多投资者更注重物业重建后长远的投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