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云南网

15年后,郑南雁们开始寻找“小众共鸣”

发表于:2024-11-05 作者:第一云南网编辑
编辑最后更新 2024年11月05日,前段时间,郑南雁接受了一次媒体采访,提及"告别铂涛时代,这次我想做的不是酒店",顺势将"百达屋生活方式实验室"这门已经做了许久的新生意,推到了台前。或许正如郑南雁所说,百达屋只是从酒店出发,更重要的,

前段时间,郑南雁接受了一次媒体采访,提及"告别铂涛时代,这次我想做的不是酒店",顺势将"百达屋生活方式实验室"这门已经做了许久的新生意,推到了台前。或许正如郑南雁所说,百达屋只是从酒店出发,更重要的,则是寻找"小众共鸣"。

"百达屋"畅想

在离开铂涛之后,百达屋这一新生意,成为了郑南雁操持、站台的对象,"百达屋生活方式实验室"的英名是"Betterwood",意在表达更好的生活。

不过,百达屋并非是最近才出现的产物,只是因其低调而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默默无闻。百达屋旗下品牌包含:Ocean Link占股并获得其亚洲区品牌所有权的Ruby Hotels瑰宝酒店;获得其大中华区发展及运营权的Barcelo Hotels巴塞罗酒店,旗下还包含三个品牌:巴塞罗酒店及度假村、巴塞罗奥仕登酒店以及巴塞罗爱乐酒店;以及百达屋自己孵化的中端酒店品牌Mora Hotels穆拉酒店。

这些酒店品牌都有自己的独特调性,而一些基于兴趣划分的文娱项目,会植入酒店的体验当中,同时也不排除孵化为独立项目。

比如其中巴塞罗是一个有89年历史的西班牙品牌,与复星旅文旗下的Club Med (地中海俱乐部)一样,都是一价全包的度假村模式,郑南雁将巴塞罗度假村的社交方式形容为"小锅慢炖",区别于Clube Med的"大锅混炒"。

看上去,百达屋似乎像一家小众酒店品牌集团,但郑南雁的野心并不止于此,甚至不在酒店。在他的构想中,百达屋第一步要抓住"小众共鸣,必成大众消费趋势"整合大量酒店品牌。除此之外,百达屋可能整合其他品牌打造文娱板块,最终目标是要成为生活方式IP公司。

连锁时代

小众共鸣酒店的"文艺复兴"

如果从酒店的起源来看,"小众共鸣"并非新鲜事物,更像是对酒店本质的一次循本溯源。

最早的现代化酒店,满足的其实是小众的聚会需求。

在1904年,阿斯特四世在纽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家的瑞吉酒店,他将第一家瑞吉酒店送给了他的母亲Caroline Astor夫人,为的是提供一个地方供自己的母亲 Caroline Astor 与自己的上流社会的朋友举行宴会和派对。而到了后来,酒店更成为贵族们享受下午茶的场所。

但随着酒店美学理念与艺术家、作家产生了精神上的痴缠,酒店就不仅仅是一个普通场所,而是能够与其入住者产生共鸣的灵魂之地。很多作家便将酒店作为"家外之家",并对其丝毫不吝赞美之词。就像是丽兹酒店之于海明威,他曾说:"每当我梦见死后在天堂的生活时,梦中的场景总是发生在丽兹酒店。"他同样也说,"在巴黎,唯一不住丽兹的理由就是住不起"。

基于此,我们或许可以将酒店分为三个阶段,即小众共鸣-商业连锁-小众共鸣与商业连锁相结合,如今的我们的酒店业,正处于第二个阶段向第三个阶段迈进的阶段。

我们的酒店连锁化仍有较大空间,但千禧一代与Z世代对于新奇、小众、差异化的需求,同样也在催促着酒店业在连锁道路上,寻找与年轻消费者达成小众共鸣的方式。

幻想与现实的艰难平衡

这似乎是一个悖论。连锁化的方向,是规模化与标准化,而小众共鸣要的,则是特色化、非标准化,在这其中寻找平衡,无疑是艰难的,但事实上,这个问题却是无数酒店发展到一定阶段,又遭遇到新时代消费需求,所必须解决的问题,再艰难,也要找到平衡。

一方面,规模化是酒店要活下来的必然。近几年,中高档酒店竞争激烈,经济型酒店是"上升"与国际酒店品牌的"下沉",中档酒店的市场,早已是一片"血海",酒店为抢占市场份额,各出奇招。甚至早在2018年,就已有报告模拟推算,我国中高端酒店行业2018年市场规模约为1,620亿元。亚朵创始人耶律胤称中端酒店是中国酒店行业最后一次结构性的机会,并非没有道理。

另一方面,则是市场对于非标的需求。据此前中国青年报的调查显示,2010名受访者中,67.6%的受访者外出旅行时会住民宿,并认为民宿最吸引人的地方是能体验当地民俗风情,12.3%的受访者表示不会选择住民宿,20.1%的受访者表示不好说。除了民宿这一典型的非标住宿品类之外,类似Airbnb这样的共享住宿,也不容小觑。因此,各大酒店集团已布局包括民宿客栈在内的新型住宿业态。比如,首旅酒店推出首旅寒舍、如家运营"云上四季"民宿、华住收购的花间堂等。但也正式因为缺乏标准化的管理,非标住宿的问题层出不穷,公共服务、产品配套不足,整个产业链与旅游休闲产业链融合不够,以及价格高昂都成为这个行业面临的挑战。

不少酒店集团都已在摸索在规模化、连锁化的框架下实现小众共鸣的路径,并通往酒店的最终方向。

如何通向"小众共鸣"?

几年前,首旅如家孙坚就曾产生过担忧:"所有的噱头、概念最终都需要去论证其是否具有可复制能力,因为你没有可复制能力,你就没有办法规模化。"

几年后大乐之野合伙人/CEO吉晓祥的一段话,或许正成为了这一种担忧的解答:"每个人选择一家民宿所关注的是民宿所产生出的内容。民宿是做内容的,这是我们跟大部分传统酒店的本质区别。"在实际运营的过程中,消费需求通常都是被刺激出来的,民宿的内容往往能刺激到客人的需求。非标的温度感,来源于服务、体验、互动背后的每一个诚意。

对于酒店来说,理念的标准化,设计、服务的非标化,或许才是真正能吸引到属于自己那部分客群,并实现他们忠诚的方式。

有人会质疑,给非标住宿套上"标准化"后,会不会丢掉特色,少了自由发挥的空间?而事实上,所谓的"有特色",实际上范围很广,界定不一,通过相应标准的界定,才能够在有束缚有章法的前提下,进行有方向的延伸和拓展。只要内核保持不变,"标准化"其实是提早为发展扫清障碍。

在标准化与非标准化不断融合的今天,我们不难发现,任何住宿的本质,无论是"非标"还是"传统",都是要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对于独特生活方式的需求。因此,无论是做一家新酒店还是做一个非标住宿项目,都要看准目标客群是谁,他们怎样生活,且我们能帮助他们挖掘和塑造什么样的新生活,从而让他们的生活轨迹找到有意义的确证。

某一种程度上来说,正如百达屋想做的"生活实验室",酒店的最终方向,应是一个关乎不同生活方式的"小盒子","小众共鸣"仅仅是第一步,是通往"生活方式引导者"的一个重要方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