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鲤之美:观赏鱼之王游姿摇曳雍容
几尾锦鲤游向水面,保持着摇曳雍容的游姿。无数玩家深为锦鲤游动时的体态着迷,以至锦鲤在高端观赏鱼市场常常以高价独占鳌头,一尾优质锦鲤的价格可达数万乃至数十万元。
上千条锦鲤簇拥在池中争抢鱼食。为了获得色泽鲜艳的锦鲤,养殖者通常给鱼苗喂食富含螺旋藻的进口鱼食,每隔一段时间,养殖者还须给鱼苗换池,调整放养密度。
美国圣路易斯植物园里,一尾黄金锦鲤游至一片落叶下方。 撰文:张凌健
我和锦鲤是相熟的。名字中的"鲤"提醒我,它与我儿时常常吞入腹中的灰黑色游物,应是同一种淡水鱼,用妈妈的话说,这种河鱼虽廉价却非常有营养,"对脑子发育很有帮助"。
我和锦鲤又是陌生的。它褪去了灰袍,换披如锦似缎的华丽外衣,身价动辄上万,甚或数十万,在观赏鱼界有"观赏鱼之王"的美誉,拥趸遍及中国、日本、美国、英国、南非、新加坡、以色列、澳大利亚、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
同样是纺锤体身形,仅颜色、花纹、体量发生变化,锦鲤便成功地从"食用鱼"跃出龙门,跨界进入"观赏鱼",身价倍增,摇身蜕变为万众追捧的"美人儿"。鲤鱼,生来是平等的,但不同的际遇,让一部分鲤经过再造有了另一番生命轨迹。
1800年的一个严冬,日本新泻地区的一位农民在饲养食用鲤鱼时,意外地发现了一些背部泛蓝、腹部染赤的突变个体。他将这些外貌特异但似乎又颇具观赏价值的"花鲤鱼"挑出来,进行杂交繁育,于是更多的"花鲤鱼"出现了。这种"花鲤鱼"因为形态美丽,被日本人奉为"神鱼",在1830年,日本已有高价买卖的记录。新泻地区的农民们因此大规模养殖"花鲤鱼",并有意识地进行人工选择,剔除不讨喜的个体,为那些惹人爱怜的鱼儿获得更多的繁育机会。1867年,"花鲤鱼"有了新的名字--"锦鲤",今天市场上称之为"浅黄锦鲤"。在日语中,"锦鲤"与"喜爱"为同音异形字,由此也可看出"花鲤鱼"当时在日本受宠爱的程度。这是锦鲤起源的一种说法,还有人认为是1983年,日本从中国引入江西的红鲤、浙江杭州的金鲤,再经过长期的人工选育,才培育出锦鲤。30年来,锦鲤以其雄健的身躯、绚丽的色彩、华丽的斑纹、潇洒的泳姿、温顺的习性,赢得了"水中活宝石"、"会游泳的艺术品"等美称。
如今,通过杂交培育,锦鲤已经发育出13大类的126个品种:在颜色上,锦鲤有单色、双色及多色之分;花纹上,有大块斑纹、小块点染和花纹堆叠之别;鳞片上,可分为正常鳞片的日系鲤和少鳞乃至无鳞的德系鲤……为了达到观赏的需要,人们几乎是用数学方法,将锦鲤以不同颜色、不同花纹、不同鳞片的方式进行了一次排列组合,把可接受的形貌一网打尽,并逐一反映在某个具体的品种上。
比如丹顶锦鲤,全身纯白,只有头部顶着一块圆形绯盘(红斑),看似天然,实则人工选择的产物。倘若它不是像极了太阳旗,倘若不是由日本人选育,恐怕它早就在一次次遴选中被淘汰掉了。
秋日湖中,一尾锦鲤浮游至水面,它红斑鲜艳,黑斑如墨笔涂抹一般,漆黑浓黑,是锦鲤中的上乘精品。
这是日本一家养殖场培育出的昭和三色锦鲤
几尾颜色各异的锦鲤在游动时荡漾起优美的水波,锦鲤是红色鲤鱼的变种,日本人根据这种鲤鱼在饲养过程中容易变异的特点,经过选种、人工改良为绯鲤。
锦鲤色彩斑斓、艳丽多姿,有"游动的宝石"之称,是装点日式庭院的重要内容
在日本,最初有能力豢养锦鲤的,多是王公贵胄,他们拥有占地广阔的园林和鱼池,长到一米左右的巨大锦鲤仍可在池中恣意遨游,再加上日本对鲤鱼雄健躯干所体现出来的力量感推崇备至,锦鲤才得以维持原初的纺锤形体态和巨大的体型,进而保持了为玩家所着迷的活泼个性和雍容游姿。
如此看来,无论体型还是花纹,锦鲤最终出落成什么样貌完全取决于人类的审美,每一条锦鲤都是为着人的需要才存在的。如今它们受人追捧,身价过万,似乎也是应得的回报了。
为了得到理想中的锦鲤,人类对锦鲤的遴选相当严格,最苛刻的是"五选"原则:一选,在20万条鱼苗中剩2万条;二选,剩2000 ;三选,剩500 ;四选,剩100 ;五选,只剩20条。整个过程大约需要一年时间,这是因为,在不同的生长时期,锦鲤的花纹和颜色都有很大变化,有的三个月大时看着不错,长到一岁时突然在不恰当的地方生出几片鱼鳞,观赏价值因此骤减。
在"五选"的过程中,落败者随淘汰随卖,一选时经常碰到一胎产出二三十万条锦鲤中没几条令人满意的状况,这些被淘汰的鱼苗由于过小,大多被剁为鱼食,或者倒入下水道,"胜者昌,败者寇",虽是同胞生,境遇却有霄壤之别。遴选到最后阶段,每个养殖者都会特别谨慎,为了挑出最好的鱼,他们会拿着尺子和放大镜挑选,每条都得看上几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