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波洞葬习俗等被申报 “国保”
荔波县有关部门发布新闻称,该县的洞葬与省内其他地方类似习俗一起申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有望列"国保"。
瑶麓悬棺洞葬是当地青裤瑶按家族姓氏,将亡灵安息在不同的洞窟里的至今仍然流行的一种习俗。谁家有人去世后,族人便将棺木做成"井"字形,把死者装进去盖好钉牢,然后由瑶族画师用矿石颜料和蓝靛为亡灵描绘有天堂、人间、古钱、海洋和地狱的月牙表图腾及鱼形图腾的木板,嵌置在棺木上。家人则为死者准备一包糯米饭和一块烤肉给他们当枕头,放在棺木内。后生们围着棺木,烧起篝火,敲着木鼓,唱起古歌,围绕棺木跳起"打猎舞"。
夜幕降临后,几十个后生抬起棺木,全村人打着火把将亡灵送出村寨。按古规,他们不许走有人过的路,也不准许用砍刀开路,必须钻刺蓬踏荆棘,走一条陌生的路。几十个人抬着棺木钻刺蓬攀悬崖,前拉后推,将沉重的棺木送进半山上的亡灵洞中,然后一齐转身离开,任何人都不能回头再看一眼,而且从此任何人也不再走进这个亡灵安息地。
在瑶族人的心中,亡灵进了山洞,便去了天堂。瑶族亡灵安息的洞窟是一个圣洁的地方,不是所有的瑶族人死后都能有此"殊荣",未满8岁的儿童和所有凶死及在外死去的人的棺木只能摆放在洞外原始森林的野地里。
荔波洞葬主要盛行瑶麓瑶族乡,其年代始古代,目前依然沿用,分韦、覃、欧等4个家族洞葬群,历时上千年,沿用时间较长、内涵极为丰富,是研究中国西南古代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迁徙、生产、生活、宗教信仰等的珍贵实物资料。
岩洞葬利用村寨附近的天然洞穴安置死者遗体,不占耕地、不占山林。由于岩洞多在离地数米至数10米的崖壁间,洞厅宽敞、通风,尸体在腐烂过程中,不会污染空气、土壤和水体。这在古代环保史上无疑是积极而科学的一种处置尸体的方式。
很多专家提出,洞葬不但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亦具有极强的视觉冲击力,加之洞葬周边自然风光均较优美,周边苗寨多保存有完好的节庆、服饰、饮食、建筑等传统文化,是贵州进行民族文化遗产宣介、展示并使之产生社会效应的理想场地。
据了解,荔波县瑶麓乡的瑶族人至今还沿袭着古老的悬棺洞葬葬俗,是目前世界上仍然流行悬棺洞葬的族群之一。